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草原就是我的家课件

2025-01-03 10:31:57 草原就是我的家课件 浏览:45995

草原就是我的家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选自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的唱歌课,本课是根据蒙古族民歌《红旗歌》的旋律填词改编而成的,四二拍,羽调试,歌曲是一段体结构,由四个乐句构成。歌曲的旋律流畅,节奏规整,其中八度音的大跳突出了蒙族音乐的特点,音乐形象非常鲜明,表达了蒙古族儿童热爱草原家乡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这好奇心,这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但是整体的水平相差的不是很明显,而且学习的音乐的积极性比较高,也有很多学生能够积极发言,但是也有很多还不能自律的学生,那么就要加强课上的管理,才能保证顺利进行,一年级学生基本上在幼儿园的时候都学唱过儿歌,但是对于音乐感知,包括音准节奏等方面来还是比较弱,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注意四度和八度音程的音准。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不喊唱。

3、对蒙古族有所了解,能够学习几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随歌曲表演。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用愉快轻松的`情绪熟练演唱歌曲。

难点:歌曲的音域跨度比较大,音准能否唱准。

五、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等

六、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实际,我采取情境创设教学法,充分利用视频、教具,采用欣赏、提问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引出本课所学内容。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了解少数民族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都有哪些少数民族?

生:56个,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

师:小面老师来跳几个动作大家猜一猜(维吾尔族,蒙族)

2、播放介绍内蒙古的视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

(二)新课讲授

师:请同学们来听听这首蒙古族民歌都唱了些什么?感受音乐情绪。

1、播放音乐。

学生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听音乐。

2、师:请同学们跟随老师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熟悉歌曲当中的生字。边对边打节拍

3、第二遍读歌词,注意老师在结尾的时候拍了几下?

??学生回答

4、学唱歌曲,一句一交,指导音准不好的地方。

5、学生独立演唱,注意情绪的表现。

6、检测学生(可分男女生、请个别学生演唱)

7、请学生给每一句歌词加入自己喜欢的动作,老师可采用学生的动作,如果学生创作困难,老师再进行教授动作。

8、全班同学边唱边进行表演。然后请一组同学上来唱,一组同学上来跳,进行合作完成歌曲。

9、加入打击乐器,先认识乐器,然后进行学习,因为乐器有限,所以请个别同学上来体验。

(三)拓展

10、举行那达慕大会请同学上来,分别组建唱歌队,舞蹈队,打击乐队和项目比赛表演队进行整体合作。

11、在欢歌笑语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草原就是我的家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

2、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么?(板书:美)。

3、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景色美,人情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2、齐读,思考:你从哪些字词、句子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思考: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70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在话别的时候,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呢?客人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六、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板书设计:

草原

景色美—风景如画

人情美—热情好客

民族团结互助

草原就是我的家课件 篇3

教材简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为一体的记叙性散文,作者用极精炼、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内蒙古草原的奇丽景色,热情歌颂了蒙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全文激荡着美的旋律。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彩。

在本篇中,作者善于抓住草原环境的特点和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人们的特点描绘了一幅独特的牧民生活风俗画,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用词精炼,行文流畅,作家想象丰富,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文章充满了诗意。

教学设想

1、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再创造。语文课上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将文中之情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对于《草原》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才能明白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悟出文中之理,才能感受其用语的精妙,积累它的语言。为此,在教学描写草原自然风光的段落时,可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并说说读了这些句子后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找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并结合一定的意境,通过评读、想象等方式促使学生把学生把这些句子读好,充分体会草原风光的美。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

2、《草原》这篇课文中介绍了蒙族人发是怎样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虽然有的同学以前通过电视也了解到一些蒙族人民的民族风情,但文所写的事情毕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所以学生就很难想象出这种场景,体会出蒙汉的情深。在处理这一环节才时,可自制CAI课件,向学生展示蒙族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蒙汉情深何忍别”的含义,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悟”出来了。

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主动地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可“画地为牢”。要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由争辩的气氛,促使学生独立读书、思考、理解、品析,让学生圈点批画,讨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让每个学生的自主性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想己所想,说己所说,人人都有所得。在教学《草原》第二至五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互帮互助自学完成。在全班交流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可以读你想读的句子;可以向大家介绍民族风情;可以谈谈自己读了某些句子后的体会;还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或点评。这种做法。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改要求,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查阅资料,课前预习,合作学习等形式掌握课文内容,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来领悟文章的情感。采用背诵、摘抄、仿写等方式积累语言并加强运用。本课教学还要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求异思维。基于以上想法,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从中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并积累一定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入情人境,学习语言;启导点拨,叙谈见解。

课前准备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过课内外搜集、查找资料了解草原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查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内容,释疑存疑,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自学,我们对内蒙草原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们想去大草原看看吗?

2、CAI课件播放草原风光,欣赏后导说:“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

辽阔美丽

(在上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演示课件力求做到通过由文入图,发散思维,激趣导说。

采用课件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和衔接。)

3、导题:

今天,我们就随大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内蒙古大草原上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课题:

草原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启由读课文,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⑴自主发表见解。

⑵导读:

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指名读。

⑶评读。

2、大家都想读吗?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先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教师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

以下节选句例的顺序随学生的回答而定:

⑴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点拨:

你们能想象得出来吗?试着想一想。

出示画面:

你们想的和画面上画的一样吗?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朗读句子,展现画面,引导学生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⑵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导: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草原真的很美。(同时出示画面)老师也想来读读,你们愿意听吗?(师读)我读得怎么样?(生评)相信你读得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试一试好吗?

(该处采用了师读生评的形式,师生合作,学生读的兴致将会大大增强。)

⑶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点拨: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老舍先生的身边,面对如此辽阔美丽的草原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主发表自己的见解。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导: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都沉醉在其中了。我真想低吟一首小诗,来表达我满心的愉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想吟诗吗?可以现编,想好了就坐在位子上低吟。谁想念给大家听?可以站起来试一试。

(学生自主学习,读、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实践,一导圈点,自读自语,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二导思维,制作电脑课件,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画面,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三导迁移,感悟课文,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即兴低吟小诗,发表独立见解,并互相补充,臻于完善。)

3、指导朗读、背诵:

⑴引读:

下面,咱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把草原的美充分展示出来。

课件出示文字内容并配乐。

⑵引背:

这一段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就把它背出来;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⑶大屏幕上出示提示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师导: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那么这里的蒙族人民又是怎样对待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呢?让我们再入草原去感受一下。

⑴课件播放蒙族人民接待客人的情景(配有解说词)。

⑵结合学生自主发言,板书:

热情好客

2、小组学习:

提出要求:

下面是小组学习的时间,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自学二至五自然段。

课件提示自学内容:

1、读读你想读的句子。

2、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做做简要批注。

3、介绍民族风情。

3、全班交流。

(该环节设计,重视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通播放画面、指导朗读和泛谈体会,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结:

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了时间,忘记了太阳已尼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愿走,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同时出示画面(该画面为夕阳西下,蒙汉人民告别的情景)。

是啊!大草原景美,人更美,此时此刻,我真想高歌一曲,来表达我的心情。同学们,愿意和我一起唱吗?

师生齐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原遍地花……”

(以师生同虽抒发感情的形式结束,使学生体会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四、自选练习

1、画草原风光图。

2、练写(选其一):

⑴写几句话赞美大草原。

⑵仿写一处景:

这次,我看到了……

3、摘抄你喜欢的词句,并适当写些点评。

五、课外延伸

搜集、阅读描写草原风光的文章。

草原就是我的家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抄写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自由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2、全班交流。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3、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4、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2)第三自然段──相见。

(3)第四自然段──款待。

(4)第五自然段──联欢。

5、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依恋

6、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五、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 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 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 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 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就是我的家课件 篇5

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艺术教材三年级第七单元《民族乐器的传说》,本单元含“来自草原的故事”、“瑶家敲起郭咚郭”、“叶笛声声”三个课题,教材旨在通过让学生从了解几种较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而去了解这些更有特色的民族,从而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艺术。下面我主要针对“来自草原的故事”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我国蒙古组的民族乐器马头琴,以民间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兴趣,讲述乐器的来历,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使学生对马头琴这一少数民族乐器、乐曲,从形象、声音到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组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二、说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但较为模糊,甚至会产生混淆。我通过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学习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乐演的特点,我用故事、律动、表演等学生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他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认知规律中,低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特征,而进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在感性基础上会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辨多种乐器的声音,和辨别多种乐器的图片,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去感知马头琴;通过交流各自搜集来的关于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就去接触了解有关内容,使得学习更深入、更有针对性;通过欣赏马头琴乐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一些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可以是故事、传说、风俗、音乐等等,我也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图片、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有声有色,教学结构更为严谨,教学环节更为紧凑,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马头琴的.传说”、“草原上的歌声”和“马背上的民族”三大版块的学习活动。

首先是第一板块:马头琴的传说。

我用大屏幕播放一段描写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短片,并以马头琴音乐为背景音乐。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搜查到的相关资料,然后一起聆听以马头琴演奏为北京音乐的故事《马头琴的传说》。媒体出示马头琴的图片,边听边观察马头琴的外形结构特点。(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他的音箱是梯形的,两面蒙着马皮、牛皮或羊皮,以琴头似马头而得名,用两根弦拉奏。)

听辨两首乐曲的片段,分别是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二胡演奏的乐曲,从比较识别中进一步感受马头琴的独特音色。让学生通过听、辨、说多种方式对马头琴的音色特点感受更加深刻。(马头琴的声音低回婉转,深情动人,好似马儿在向主人倾诉……)

接着是第二板块:草原上的歌声。

媒体画面出示多种乐器的图片,让学生很快找出马头琴。然后我深情地说:在绿色的草原上,生活着勤劳的蒙古族,马头琴的背后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吗?(请学生简述故事)

播放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听时出示卡片欢快、忧伤;热情、沉静。听完后让学生根据感受到乐曲情绪做出选择。然后让学生轻声跟唱,先唱会歌曲后再唱唱乐谱,说说哪个音出现得最多,了解小调歌曲的调式特点。

最后是第三板块: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哪里有青草,就在哪里居住,因此他们的房子是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媒体出示蒙古包)因此蒙古族还被大家称作“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有骑马的动作,他们的服装也都是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的,如穿的鞋子是马靴。

欣赏蒙古族的舞蹈,体会夸张而强烈的动作和节奏。让学生看后说说感受,然后再请大家分组来模仿其中的动作表演,大家给予评价。

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学习,同学们对蒙古族和马头琴应该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画面停留在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并配以马头琴的背景音乐,老师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让我们记住这伟大的民族、动人的歌舞和美妙的音乐吧!以求收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我对《来自草原的故事》一课的教学构思与设想,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或一些即时的场景,我会尽量发挥教学机智,处理、把握好,如果处理得好,那将会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亮点,学生对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记忆深刻,本课教学任务也能完成得更加出色。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草原就是我的家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情豪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读课文,学课文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A.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C.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六、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1.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2.自学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1)、你认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吗?你是丛哪里看出来的?

(2)、通过读文,你了解了多少蒙古族同胞的风俗习惯?

3.学生自学批注,汇报。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七、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八、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九、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草原就是我的家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教学重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建议: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你们发现勾画的句子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板书:高歌──低吟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作业设计: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③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推荐阅读

上一篇:荷叶观察日记(热门九篇) 下一篇:软件外汇专员工作总结(实用10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