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论语的课件14篇

2024-09-27 17:28:47 论语的课件

论语的课件 篇1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论语    说    愠    罔     殆     诲人不倦    女    识     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

第一则:掌握 “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 (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 :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 “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

五讨论:哪则《论语》令你的受益最大?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七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G、不耻下问  H、默而识之  I、学而不厌 J、诲人不倦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的课件 篇2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论语>十则》整篇都是人生格言, 或谈求知态度, 或谈学习方法, 或谈修身做人, 都给人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其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都是妇孺皆知的修身养性的名句。

学习本文首先要会读会写“愠,罔,殆,哉,悦”等生字,能理解并运用“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其次要了解并记住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还要能区别、熟记文中谈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语句,并联系实际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典题例析]

例题: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a、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怒惧)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是知也(这)

c、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d、为人谋而不忠乎(办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

解析:此题考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的理解分析,属小综合题。

参考答案:d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       )            吾日三省吾身(        )     诲女知之乎!(      )

诲女知之乎!(        )    不亦说乎(          )     殆(      )

人不知而不yun(        )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       )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       )______________                                       _

(3)任重道远(       )____________                                        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                                ___

(5)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                                    _

(6)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                                   _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                              _________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                  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学而时习之       (         )    b、人不知而不愠    (        )

c、思而不学则殆      (         )   d、择其善者而从之   (        )

5、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1)(2)(3)/(4)       b、(2)(3)/(1)(4)   

c、(2)(3)/(1)(4)       d、(1)(3)/(2)(4)

6、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部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书。这本书是 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          》、《          》

合称“四书”。

2、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____ ____

5、以上五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 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     (2)夫子式而听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为不去也(                       (6)小子识之(               )

8、“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_________                                

9、“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

10、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1、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12、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13、“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             _____________。

14、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三、请仿照例句,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荒无人烟

最悬殊的区别----                最反常的气候----

最昂贵的稿费----                最难做的饭----

最短的季节----                  最绝望的前途----

最高的巨人----                  最长的脚----

最难走的路----                  最大的地方----

【探索时空】

[热点话题]

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你的理想是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a:我的理想是当科学家,探索太空造福人类。

生b:我的理想是像老师一样,长大也当老师。

生c:我的理想是彩票中大奖,买一座带游泳池的大大的房子,一辆豪华轿车。

生d:我的理想是现在认真读书,先考上好的高中,再考上好的大学,最终的理想等考上大学以后再来确定。

……

对于他们的说法,你有什么意见?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青少年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请结合第二单元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研究与思考]

1、《人生寓言》中,王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理想》这首诗也反复强调:“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有一首流行甚广的歌词唱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些都说明了,实现理想要经过许多艰难的曲折。请联系你身边的生活或查书、上网,找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证明“实现理想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的观点。

2、品读下面的语句,用一两句话写出你读后的感受。

(1)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答:                                                                           

(2)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的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答:                                                                               

(3) 有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根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塞涅卡)

答:                                                                                   

(4) 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没有目标(蒙田)

答:                                                                               

《〈论语〉十则》训练一

1—2、(略) 3、a 4、abba  5、d  6、(1)b (2) d、

《〈论语〉十则》训练二

一、1、论语  孔子及弟子的言行  儒  孟子  大学  中庸  2、不断学习、复习  相辅相承  辩证统一的。3、温故知新  经常学习的人  不会矛盾  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 4、学习他优点  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5、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6、略  二、7、(1)经过(2)它,指哭声(3)是的(4)在(5)离开(6)记住  8、zhi   9、(a)10、孔子11、丈夫的父亲  12、老虎很凶猛  13、妇人14、苛政猛于虎也 。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啊。三、(略)

论语的课件 篇3

参考教案之一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 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引人: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 y(,“十则”,十条。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学而不诲人不择其者而从之

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

1.愠y)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五、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乐乎 不亦乎 人不知而不学而不思则默而之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而好学 学而不人不倦 学而时之 人不知而不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参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 教导 教诲

逝sh@ 流过 过去

好h4o 爱好

夫f& 吧,语气助词。

三、自读,翻译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四、讨论重点内容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五、练习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 逝 昼 寝 是 为 夫 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

论语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时”“说”“乐”“愠”“君子”  

2、“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罔”“殆”的意义;  

4、“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的课件 篇5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块即:先哲语录,这一板块包括《论语四则》、《舍生取义》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四则》是从《论语》中挑选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含义丰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育、思想很有启迪作用。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习态度,劝诫人们对学习要诚实等。四则语录,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语言凝练,千古流传,值得我们学习。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是引领学生体会先哲语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理念:

小学学习文言文体现了小学向初中的一个过渡。所以在人教版、长春版等教材为了体现小学和初中的这种衔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文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重在,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读出理解,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对本篇文言文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和多种形式的诵读,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四、教学重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读成诵,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选择: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里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收集资料交流法、各种形式的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提问法、体验法。[

七、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进入高段,通过四年循序渐进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而且上册刚刚学了三则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图序》,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册的这两篇孔孟的先哲语录中的经典名句和道理对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定会使学生学出趣味,学出感悟。

八、教学时间: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虽少却很充实,语句虽短却很具体,而且对于《论语》、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课时的时间: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生本对话,了解论语。

1、课件出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课件演示)

3、今天的语文课,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课前的阅读文本和收集资料就是让学生与文本首次对话,扫清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愿意把自己对孔子的了解与大家分享。在师生资料的整合中,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强烈的了解《论语》,学习佳句的愿望。

(二)、师生对话,指导诵读。

1.学生逐句自由读文,适时纠正字音。

2、指名读,全班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4.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轻声练习,画出节奏。

4.指名读,规范节奏,语调。

5.学生个性读,师生评价。

6.小组同学比赛读。

(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质疑思辨是关键的过程。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三)、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内容。

1、小组内通过注释和资料说说你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和疑惑。

2、小组汇报。重点理解患、诲故自省等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生本对话,读出韵味。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五、书写患、贤两字,重点指导贤字.

六、作业。朗读课文。查找论语中有关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一)、生本对话,复习引入。

1、(放古筝曲子,课件演示进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载道”。《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2、教师复习提问“患、诲、汝、故、自省”词的意思。

(此环节以《论语》这部经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其蕴含的道理,再通过复习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的含义。)

(二)、与孔子对话

教师讲述孔子《两小儿辩日》逸事,鼓励学生谈体会。你还听说过那些有关孔子的故事,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与自己对话,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说说你的体会。(课件演示)

(这样设计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升华学生对深刻哲理的认识。)

(四)、生本对话,浓缩成语

学生自由读文,提炼出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

(五)背诵

1.在上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师要乘胜追击,同学们能够从古文中想到经典,学习古文还非常注重积累,鼓励学生背诵。

2.背诵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此环节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先哲语录,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业。背诵课文。

论语的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有关做人道德修养的格言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二)根据事前的充分准备,介绍孔子的相关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朗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1.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三省(xǐng)吾身传(chu2n)不习乎

终身行(xíng)之不成人之恶(è)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喟(kuì)然从吾所好(h4o)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论语》十则主要讲的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明确:《论语》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试背全文。

2.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题。

论语的课件 篇7

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法学法]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 (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 (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0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0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0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 

2•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论语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 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教学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在你们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回答,作大致的讲评)

二、写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住⑺究埽虿宦饴彻凑净缸铀肼扯苡挝馈⑺巍⒊隆⒉獭⒊泄疾晃本茫樗烙诼场Tて诰弁浇惭В饺私惭У姆缙涤械茏尤耍硗照?SPAN lang=EN-US>72人,被称为“贤人”,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一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对于当时的“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三、《论语》简介

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看课文注释①,《论语》专门记录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时可以翻看一下。

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

(三)全班朗读 ,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第一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谁?

回答:孔子

① 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 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③ 恶乎: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何”,凭什么,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举例:

(1)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序应为“惟图利”、“惟从命”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④ 违:离开

⑤ 造次:仓猝、匆忙

⑥ 颠沛:困顿挫折

【译文】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则首先提出“富与贵”和“贫与贱”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两个结论却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个“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验证,“君子去仁,恶乎其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强调宁可不要富贵,宁可安处贫困,但内心要守住“仁”作为一个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离开“仁”呢,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即使在仓猝匆忙之间、困顿挫折之时,也要与仁德同在。

第二则

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注解】

①贤哉,回也:贤德啊,颜回!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器重的一个学生。颜回家境非常贫困,他的身体状况也很糟糕,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视力连孔子也不如,32岁时就去世了 。

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箪,盛饭的器具。陋巷,指简陋的小巷子。

③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堪,忍受。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分析:列举了颜回安于贫困的事例,说明安贫乐道是贤士的标准。颜回的行为正应了安贫乐道这句话、时刻都处在与道合一的境界,时刻都很满足快乐。

举例: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这么一个“五柳先生”(实际写的是自己),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第三则:

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解】

① 饭:动词,吃

② 疏食:粗粮

③ 枕:动词,当枕头用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简单的生活、日常的饮食、穿衣睡觉时刻都处在快乐之中,这正是得道君子的写照。真正的君子不论生活的境遇有什么变化都能够做到快乐自在。富贵的时候不会骄奢淫逸、忘记人生的志向,贫困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依然快乐自在。

分析:前几句也在谈安贫乐道的事,重要的是后两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不义”就是不符合“仁”的标准,用不正确的方法得到的富与贵,在孔子看来,犹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顾。

举例: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战国时有个齐人叫黔娄。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课堂讨论:通过学习《〈激流〉总序》,我们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击、奋发,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贫乐道”的思想,两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该怎么理解呢?请谈一下“安贫乐道”思想是否适应我们现今的社会。

总结:前三则语录所谈的是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的问题。你们读过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论语的课件 篇9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它恰似一座连接圣人与我们的心灵之桥,通过它,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置身于孔圣人门下,聆听其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教诲,完成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从而领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感悟生命的大智慧。

|二十四|

子曰:“齐一变,至于①鲁;鲁一变,至于道。”

【注释】

①至于:达到。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一有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水平;鲁国(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一有改变,就达到先王的仁义之道了。”

【解读】

孔子这段话对齐鲁两国的政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作了评论,并提出了“道”的观念。此处所讲的“道”是天下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与齐国相比,鲁国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崇尚之情。

孔子认为,“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这方面,齐国应效法鲁国,鲁国则应该效法先王之道。

|二十五|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①觚( gū):古代盛酒的器具。原是上圆下方,带棱角形状的。后来改成为圆形不带棱角的,因此孔子才认为觚不像觚了。孔子这句话是影射当时的很多事物都名不副实。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觚,这还是觚吗!这还是觚吗!”

【解读】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在这里,孔子借助“觚不觚”感叹,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机构和家庭组成,而机构和家庭又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无论是在社会上、组织里还是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上,或为商人,或为农民,或为服务人员;在组织里,或是领导,或是下属,或是职员;在家庭里,或是做父亲,或做妻子,或为人子女。不论你身处哪里,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会对每个人提出相应的要求,社会上也会对每个角色有着稳定看法和预期。只有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社会才会稳定,并在稳定中发展。

如若不然,社会就会混乱。假如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也不做国君该做的事情;臣子既不了解自己的职位,也不去管理本该自己负责的业务,那么整个政治秩序就会陷入混论,政治活动也无法推行。社会也是一样,如果做生意的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做农民的不务耕作,任由土地荒芜,社会也将陷于混乱;家庭也不例外,如果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这个家庭也就不成其家庭。由此可见,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何等重要。

在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时,人们通常会犯的错误有两种,一是没有尽职尽责,尸位素餐不作为;二是干那些不该自己干的事,错乱角色胡作为。譬如明神宗朱翊钧,身为天子竟然27年不上朝,典型的不作为。很多官员,其职责要求他用手中的权力为民众办事,减少社会冲突和交易成本,但他们却利用职权,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这样的官员就是不顾自己的职责胡乱作为。在当今社会,角色错乱的现象极为严重。譬如一些本该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和维护社会良知的专家学者,却利欲熏心,哗众取宠谋求私利。更有甚者,有些人可耻地出卖自己的良知,甘当利益集团的吹鼓手或哈巴狗,故意扭曲正常的社会价值观,严重败坏社会道德,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国家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前提是社会的稳定。这个稳定,客观上需要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地职业者,也无法对社会作贡献。

I二十六|

宰我问曰:“仁者①,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②也?君子可逝③也,不可陷④也;可欺也,不可罔⑤也。”

【注释】

①仁者:有仁德的人。②何为其然:何为,即为何,为什么。其然,这样。③逝:去,往。④陷:陷入,陷进。⑤罔:愚弄。

【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有一个仁人掉进井中了。’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让他想办法去救人,但不能被陷于井中;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

【解读】

因白天睡觉而受到孔子批评的宰我,向孔子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没有正面地回答。他认为君子会想方设法救助落难的人,但不会陷自己于危险境地。然后批评宰我问的问题不道德,说君子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论语的课件 篇10

《论语》十则 教案

论语的课件 篇11

教学简说: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谁有这样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古史亦有:半部《论语》而治天下!虽曰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文献巨著之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全书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义。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心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名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十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习态度与方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一,激发文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其二,注重生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人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激趣热身

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主题预设走近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近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

学情预估:

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习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习的知识储备。与“走进儒家传统文化”相比,“走进孔子”“走进《论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搜索与分析。

说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本节课学深学透的基础,同时随阅读量的增加,疑点会呈波浪式出现,有些问题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点则会呈现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景。我们正是抓住这点点滴滴的疑,从而展开探究。

二、文本导读质疑

任务:依话题为导向,结合文本交流汇报资料,从而使资源共享达到最优化,依此激趣导课

活动:话题预设“遨游儒家传统文化”、“感悟传统经典”“我心中的孔子”“我与孔子的心灵对白”“走进《论语》”……依小组为单位,依据搜集资料的实际选择言之有物的话题,结合文本具体信息完成初读学习的生疑、质疑,进而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铺垫!

学情预估:

初一的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可能不很主动,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题,这需要教师既要点燃学生自我展示的热情,又要进行方向性极强的指导。

说明:

关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与创新是文言学习的主旨所在,依据资料生疑、质疑,进而围绕文本展开讨论,走进文本,深入探究。(重点参读南怀瑾《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三、探究研读赏析

任务:圈点文言重点字词,训练句读,分类商译文本内涵

活动:

1、抄读文本,删除标点,训练句读,自主探究

2、圈点字词,商译(商讨、翻译)文本,分类整理

3、交流异议,反复诵读

4、《论语》成语、格言、警句集锦

学情预估: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词义的演变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的解决产生障碍,诸如“说”同“悦”;“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这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正确诠释!同时,在进行句读训练时,注重语法,商译文本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说明:

句读训练是文言学习的最基本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为商译与诵读做好了铺垫。而商译与诵读的过程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探究研读。由文本归纳总结成语、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学活用文言文的标志,更容易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四、交流感悟,强化体验,自省笃行(实践)

任务:沉浸文言经典体验感悟实践

活动:

1、诵读感受,体验经典

2、交流感悟,结合所搜集资料,整体感悟孔子思想及《论语》

3、归纳大家的想法,进行类的升华

4、参照文本,强化自我体验,实践真知

学情预估:关注学生的是实际情感体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内化文本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和人文素养。交流这个环节是最具开放性的,学生依据《〈论语〉十则》的文本信息,加之补充读物和所搜集资料,从而学生会更有可言之的话题,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学在这里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民主与开放,也更具有人文关怀,因为我们始终在关注着学生。

论语的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论语的课件 篇13

教学课题:

《论语》选读

教学目标:

1、《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熟记重点字词的翻译,能翻译整句

3、巩固宾语前置、意动等语法现象

4、将古汉语的学习成果应用到现代汉语上,综合提高汉语水平,电子教案《论语》选读。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小组互评

教学重点:

不亦……乎教学难点:通假字、生僻词汇

教学用具:

复印课文、PPT、积分表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复习检测

1、 以小组为单位,命题组出题,徒弟回答,师父共同加分。

2、 老师命题,每个人都有机会。

第二部分:导入新课

最近有一句流行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神马都是浮云!”意思是“什么都像天上的云一样容易消失。”“一切对于我来说都不重要。”“别把某些事情看得太重。”例句:很多人所谓的再大的痛苦,都会过去。失恋也好、事业失败也好、婚姻破裂也好,哪怕得绝症也好,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好像是刚刚流行起来的,但是绝对不是新词。其实在中国很早就有一位伟大的人,说过这样的话。谁先说的这句话呢?是孔子,在《论语》就有这样一句话:“于我如浮云。”今天我们就选择一些《论语》中的名句读一读。看一看这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人到底有些什么名言。

第三部分:正课讲授

一、文学文化常识有没有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孔子。

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录在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中。

2、《论语》lún yǔ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大都是孔子和学生们的对话。并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记忆把一句一句的话整理记录下来。每句话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这种文体被称为“语录体”。

3、关于孔子的字:仲尼中国古代常常在姓名中用“伯、仲、叔、季”这四个字表示兄弟的次序。“伯”指老大,“仲”指老二,“叔”通常指老三,“季”是兄弟中最小的。如《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孙策字伯符,他的弟弟孙权字仲谋。现在还有成语“不分伯仲”和“伯仲之间”,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孔夫子 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教案《电子教案《论语》选读》。(3000弟子72圣贤)

二、《论语》选读

(一)子曰:“学而时1习2之,不亦说3乎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重点字词解释:

1、时:按时

2、习:复习、温习

3、说:通“悦”,高兴、愉快

4、不亦……乎:反问句的固定格式,不(也)是……吗?

5、愠yùn:生气

练习1:不亦……乎?

1、(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你却谋反,你被法律惩罚)不亦宜乎?温故知新: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对个人来说一事无成,吃吃喝喝,岁月流逝,忽已白头,不亦悲乎?

3、如用这办法为人民百姓谋福利,不亦善乎?温故知新: 平公曰:“善哉!”

4、(一个人在坐船时把剑掉到了水里,他却在船靠岸以后下水去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糊涂/迷惑

练习2:通过下面的例句,请你总结“不亦乐乎”这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1、虽然时间已过了零点,但摊前的食客兴致不减,三五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吃得不亦乐乎。

2、为了装修我们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很累,但是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3、冷空气丝毫没有阻碍市民在户外活动的热情,很多市民在公园里玩得不亦乐乎。同学抽签回答问题,注意积分。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两个“而”,提问,连接还是转折练习1练习2练习3图片孔子图片PPT图片领读提问:君子的标准学科:古代汉语第课时教学内 容师生活动备注

练习3:根据课文中“愠”的意义,理解下面的句子。

1、下车后,我注意到对方是个中年男子,他下车后脸带愠色,对我一通指责,说我开车如何不对,他如何在后面按喇叭也无济于事。

2、当我翻译完他的发言,赫鲁晓夫立刻面露愠色,在场的其他苏联领导人也都对中国外交部长的批评感到不可理解。

(二)子曰:“温6故而知新,可以为7师矣。”重点字词解释:

6、温:温习、复习

7、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个)做(三)子曰:“由8,诲9女10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11也。”重点字词解释:

8、由: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9、诲huì:教育、教导10、女:通“汝”

11、知:通“智”,智慧。

三、课堂小结

1、生词积累 (板书)

2、通假字:说:通“悦”;女:通“汝”;知:通“智”

3、固定结构: 不亦……乎?

4、全文翻译练习四、作业1、把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自己重新整理在笔记本上。

2、师父们教“文言文语法:判断句”。下节课前检查。愠色:生气的脸色师父带徒弟的过程也是温故知新“为”的用法“是”的意义领读以……为……领读大家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论语的课件 篇14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1.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3.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4.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5.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7.指导背诵。

8.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9.布置作业。

( l)课后练习一、二题。

(2)背诵全文。 

( 3)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nb

[1] [2] 下一页

《论语》十则教案sp;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2.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3.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4.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6.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7.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8.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默写课文

探究活动

——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分为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难句翻译等)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上一页  [1] [2] 

推荐阅读

上一篇:策划周记精品 下一篇:电工专业技术总结13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