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2024谈骨气课件

2024-08-26 09:30:39 谈骨气课件

谈骨气课件 篇1

练习测试

一、 阅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并说明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二解释文中引述孟子的话,并对下面句中加黑的词作出明确的解释:

“富贵不能,贫残不能,威武不能,此之谓大丈夫。”

三、文中举了哪些具体事例?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四、本文主要以事实作论据,引述的事例,都用了叙述、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但又有所不同,有的先叙后议,有的夹叙夹议。请你说出这三个事例中叙议是怎样结合的?

五、用现代汉语说明下面一段文言文的意思。

六、先解释下边加黑的字,再解释词语。

1.大声疾呼

2.拍案而起

3.来之食

4.留取丹心照汉青

七、下面是对孟子的三句话的译文,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句后的括号里打“√”

1.富贵不能淫

a.富贵了不能骄纵。( )b.富贵了不能因之而知施淫威。( )

c.富贵了不能迷惑。( )

2.贫*不能移

a.贫*不能四处流浪。( )b.贫*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c.贫*不能使他迁移它乡。( )

3.威武不能屈

a.威武的人是不会屈服的。( )b.不因为自己威武而使别人觉得懦弱。( )

c.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八、仔细阅读《谈骨气》一文第二、三自然段,判断这两段的段意各是什么, 在正确的语法后面打“√”。

1.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

a.评价孟子说过的那几句话。( )

b.阐明什么叫骨气。( )

c.说明大丈夫要表现出什么样的英雄气概。( )

2.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

a.指出有骨气的人是非常多的。( )

b.强调我们 祖先是有骨气的。( )

c.强调有骨气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

九、《谈骨气》一文第4—8自然段举了三个事例,能不能改为 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战国时一个穷人、南宋末年的文天祥、现代的闻一多)?为什么?

十、《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十一、《谈骨气》中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有什么作用?请抄出全诗并做简要解说。

练习测试之一答案

一、课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

二、淫:迷惑。移:改变志向。屈:屈服。孟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不因贫穷低*而改变志向,在权势、压力面前不屈服,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三、文中举了三个具体事例。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事例集中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英雄气概。

中国古代一个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的事例表现了中国人“贫*不能移”的骨气。

英勇的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例是“威武不能屈”的典范,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英雄气概。

四、第一个事例用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第二个事例用的是先叙后议,以议为主的写法。第三个事例用的是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写法。

五、齐国发生大饥荒,黔敖在路边摆上了吃的东西,等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饿得很厉害的人用袖子挡着脸,拖拉着鞋,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黔敖用左手拿了吃的,用右手端着喝的,吆喝一声:“喂!来吃!”那个穷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东西,以至于饿成这个样子。”随即拒绝了黔敖的施舍,终于因为不食嗟来之食而死。

六、

1.大声呼唤,引起人们的注意。疾:急。

2.拍着桌子站起来。案:桌子。

3.表示带侮辱性的施舍。嗟jiē:感汉词。

4.留取这颗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上放光芒。丹:红色;丹心,指忠心。汗青:指历史书册。

七、

1.c、2.b、3.c

八、1.b、2.c

九、不能。第二自然段引用孟子的话,总提了三点:下文就应紧扣孟子的话分别举事例来论述,以体现文章的逻辑顺序。

十、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就引用孟子的话阐释了什么叫“有骨气”,为后文展开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孟子的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他篇的纲,它贯穿于全文的始终。

十一、文章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写诗明志,慷慨就义,这就是“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引用事实论证了中心论点。全诗及解说见[相关知识库]。

谈骨气课件 篇2

谈骨气

一、教学思路设计

就文体而言,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议论文。因此,议论文的三要素和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受课文,明确论点、论据。第二课时,讨论理解课文用事实论据选材的精当典型。

二、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点拨+训练。在自读中感受语意语言,在讨论中领悟,在点拨中获得理解,在训练中掌握运用。

三、课文预习内容 :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并理解下列词语:淫、移、嗟、囚、渝、汗、拍案而起

2·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并思考:为什么说此句是中心句?

3·有条件的学生找资料,简单了解作者吴晗的生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l·通读全文,理清课文的结构。

2·理解课文论点和论据在议论中的作用及条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我们已学过好多课文,知道每篇课文都有个中心:是记叙文的,我们一定能读出文中的思想感情;是说明文,一定能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今天要学的《谈骨气》也不例外,也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什么呢?它同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中心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和体会。

2·熟悉课文。

一个学生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同时注意读者的字音、句调是否正确,做上记号。

3·讨论。

(l)有否可纠正的字音?(重点是预习题1要求的字和词)

(2)中心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中心? 

明确:中心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设想,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凭感觉即能得出答案。教师暂且不必作太多理性分析。

(3)这篇课文的申心同我们读过的记叙文、说明文的申心有什么区别?

明确:记叙文重在表达抒发思想感情,即中心思想;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特点,即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的目的在于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个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即论点。设想: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三类文体各有中心,但说法不一,表达方式不同。

(4)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议论文的论点,大家赞同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明确:赞同。读了课文能感觉出作者观点有理;从现实看,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有骨气的民族。也就是说观点楚正确的。(板书:正确)设想:此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论点必须正确、点到即可,不必过多牵扯。

(5)我们已清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是全文的论点,不过这一句删去“我们”、“是"两个词句意也明确。请大家比较二下,谈谈自己的感觉,删去好不好? 

明确:不好"我们"词体现出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的感情,也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是”加强了肯定语气,观点更鲜明。(板书:鲜明)

(6)标题《谈骨气》也有“骨气”一词,大家为什么不选它作论点呢?说说理由。

明确:谈骨气只表明了范围,却没有表明态度,而“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态度鲜明,句意完整而肯定。是个肯定的判断句式。 (板书:句式是肯定的判断)设想,此问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论点在句式上的特点及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4·请学生有感情齐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大家都已知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什么叫“骨气”? 

5·指名学生读3、4节,问,这两节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设想,此问目的在于理解我们学习祖先有骨气的意义和结构上的过渡作用。

6·我们中国人有着怎样的骨气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第5~7小节。

7·学生齐读第二部分。并用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三个事例。

要求:选择最能体现“骨气含义的词语,字数各不超过50。设想: 熟悉第二部分,概括讨论放到第二课时。

8、作业:

⑴、抄写生字、新词;

⑵、熟读课文,思考以上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论据选材的精当。

2、感受领悟课文语言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上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的论点。也熟悉了5~7小节内容,联系论点,考虑一下,第5~7节主要起什么作用? 

明确,主要是证明论点。

2·教师简讲:

证明论点的过程,我们就叫论证。论证是议论文非常关键的部分。论点要站住脚,全靠论证来实现。论证所用材料叫论据。论据可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证。也就是说摆事实和讲道理。大家看看论证部分主要用了什么论据?  明确,事实论据或摆事实。

设想: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的体裁,简单讲些文体知识,便于以后的学习。

3·讨论。

(1)第1课要求大家用简单的语句分别概括三个事例,现在我们听听哪些同学概括得最好。不过,评议时不要忘了我们上堂课提出的要求,要选择最能体现“骨气”含义的词。(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

明确:①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的劝诱,受尽折磨,慷慨牺牲。

②古代有位穷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

③闻一多面对敌人手枪,拍案而起,宁可倒下也毫不退却。

设想:①熟悉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②领悟、理解事例论据的记叙性语言色彩鲜明、针对性强的特点。具体选用哪些词,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而定,只要有理均应鼓励。

(2)文中所举三个事例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明确:相同之处都是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人。

不同之处,身分不同,年代不同,角度也不同。

设想:主要目的让学生明白本文选材极具代表性;其次,按顺序印证前面孟子的三句话,即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

(3)中国有骨气的人还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吗?作者为什么只举三例?

明确:鲁迅、吴晗等。(这里也可顺便简单介绍吴晗生平。) 作者只举三例是精心选择的,从古到今,从民到官,还有知识分子,各方代表都有,是很有说眼力的,再举例子已无必要。

设想,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僖和论点的正确。理解论据不在多而在于典型。

4·通过课文学习,我们更加清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也包括我们在座的同学在内,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表现骨气呢?  如何对待一些江湖义气呢? 

明确:我们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包括学习上的;我们今天讲的骨气和江湖义气截然不同,前者为进步事业服务,后者则为邪恶势力利用。

设想,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节。进行思想教育。

5·课堂小结。

(1)观点必须正确鲜明;

(2)论据充实精当i

(3)论点与论据必须有机统一。

6·学生齐读全文;

7、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四)。

谈骨气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2、养成利用工具书、积累名言等良好习惯。 

3、学习前人的优良品质,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教学程: 

一、导课:(写“人”字)同学们,这是一个“人”字,人之所以能够站立,主要是因为人有骨头,骨头是人体内最坚硬的部分,骨头就是这样宁折不弯,因此,我们把刚强不屈的气概叫骨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五册第《谈骨气》(板书) 

二、简介作者,介绍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提出预习思考题。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吴晗,他就是一位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骨气的人写的这篇“谈骨气”。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通常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单元提示已告诉我们,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那么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举例证明部分,按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和结论给文章划分层次,并且利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疑难字词。 

三、检测预习情况。 

⑴检测字词。(出示卡片)丞:ch ng强调职位高。禄:l 强调古代有高官就有厚禄。 

⑵结构。(板书) 

四、学习主体内容: 

㈠学习提出论点部分。 

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一部分。(回答,板书) 

⒉作者在提出这一论点时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不妨对比阅读一下。如果把这句话改成“我们中国人有骨气”,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同桌小声商量) 

------很明显,原句语气肯定,“是”有强调的作用,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一感情始终贯穿全篇文章。请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把论点齐读一遍。 

⒊提出论点后,作者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这三句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齐答,从内容上解释了骨气的含义。请同学们把孟子的话背下来。(师板书) 

第二段用孟子的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第三、四段指出了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骨气的含义也不同,但是中国人的骨气都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两段既是对论点的补充,同时又领起了下文。 

㈡学习证明论点部分。 

⒈文中选取了哪些事例来支撑论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乎简洁的话概括出来。(板书) 

⒉学习“文天祥拒不降元”的事例。 

⑴为了使同学们更具体介绍文天祥的事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引出《过零丁洋》时,请学生背诵(已学习过),释典故“汗青”。 

课文中记叙得较简略,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只需简明概括即可,而在记叙文中则要求具体,生动形象,以情动人。这也是议论中的记叙和记叙中的记叙的不同外。 

⑵思考,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坚决拒绝。 

⑶文天祥的事例从哪个角度证明了论点?-----富贵不能淫,他后来写下的《正气歌》就是他有骨气的再次体现。 

㈢学习“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⑴默读课文,提出要求,复述事例。要求:准确、清楚、完整。⑵请学生动笔画出“摆”“吆喝”“显然”三个词,思考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因:人格受到了污辱。⑶请学生带表情冒号后描摹穷人面对污辱性施舍时心里要说的话。⑷事例的作用:从“贫*不能移”的角度说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㈣学习“闻一多宁死不屈”的事例。⑴找出叙议分界处。女生读记叙,男生读议论。出示幻灯片,介绍闻一祥一事迹。 

课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段的议论与前两个事例的议论相比,有什么特点?强调支撑论点可以是事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这样更具说服力。 

⑵事例作用: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㈤小结:第三部分用了三个事例,各突出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论点。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作者只选取了这三个事例,有代表性吗?-------时代跨度大,纵横古今,从身份上,务阶层都有,有代表性。且顺序不能调换。时按从古至今的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的,且与论证孟子的话相一致。 

㈥学习最后一部分。⑴齐读最后一段。总结无产阶级的骨气。 

⑵联系时代背景,讲本文的意义。 

①让学生列举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岁月中有骨气的人画。②联系当代有骨气的人:河南邓州十林镇王河村的孙天帅。出示幻灯片材料。结合书后题,请学生谈看法,然后,介绍孙天帅的近况。⑸让学生列举身边有骨气的人,并且思考,当代中学生怎样做才算有骨气呢?设计情景,讲座发言。①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②遇到生活的困难时③遇到外宾时④遇到别人污辱时等等。 

小结:我们要弘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㈦布置作业 

⑴结合本文,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⑵积累本课中认为好的词语。 

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做一个有骨气的人,把感受写在日记上。

板书设计: 

谈骨气 

提出论点                                             证明论点                                结论 

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拒不降元  

我们中国人              贫*不能移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发扬民族传统   

是有骨气的              威武不能屈             闻一多宁死不屈                 做有骨气的人

谈骨气课件 篇4

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论点及所运用的论据。

2.了解本文侧重运用举典型事例论证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

1.学会运用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2.区别议论和记叙两种表达方式,理解议论文中的摆事实与记叙中的叙事的区别。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做有骨气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

感受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一身浩然正气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通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编列课文结构提纲,思考本文的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为加深认识,可深思考:我们当前应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学习本文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议论思路及摆事实论证的方法。

2.难点:理解“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的观点,领会作者在摘引文天祥事例时,精心剪裁的意图。

3.疑点:做错了事,不接受老师批评、教育,这是有骨气的表现吗?

4.解决办法:“重点”可以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教师设计发挥性问题来解决;“难点”和“疑点”宜通过教师的适当讲解,分析来完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读课文,编列结构提纲,理清文章的说理脉络。

2.精读课文片断,分析理解列举典型事例论证论点的写法。

3.畅谈:“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初知本文说理的脉络,掌握紧扣论点选取典型事例作论据的写法。

(=)整体感知

这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家吴晗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写作的一篇议论文。这篇热情洋溢的文章,精选古今典型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号召人们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发扬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们斗志的作用,至今天,对我们如何做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另外,作为议论文,本文在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的运用上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三)教学过程 

1.听录音范读课文。教师简介议论文“提出论点一论证论点一总结归纳”的结构特点,要求学生用耳用脑,在听读之后列提纲,理清说理的脉络,准确说出中心论点和结论,对论证论点部分,要求能说出列举了哪三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投影下列思考题

(1)比较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区别。(题目高度概括,提示了论述范围,看不出作者的见解;中心论点是题目的扩充,表明了作者的见解,由此展开论述。)

(2)在“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一句中,能否将“坚定不移”和“当时”这两个词语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因为“坚定不移”就是对孟子三句话的概括,突出了“有骨气”在意志方面的特征;“当时”则扣住第3段中的“每个时代”,点明了骨气的社会性。)

(3)本文是如何紧扣中心论点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本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用孟子的兰句话对“有骨气”进行了解释,接着对应孟子的三句话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用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决不投降元朝的事例论证“富贵不能淫”;用齐民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贫贱不能移”;用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论证“威武不能屈”。从而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

(4)如何理解“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骨气总是带有时代的局限、阶级的烙印的。封建时代的骨气往往同封建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在一起,有骨气的爱国者往往具有忠君的思想,如文天祥的骨气,既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不甘屈辱、为民族利益而死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他对南宋小朝廷的忠心。

(四)总结、扩展    ’

本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作者精选古今典型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号召人民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发扬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五)布置作业 

背诵孟子的几句话,并理解它的含义。    。

(六)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                    论证论点                          总结结论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     发扬无产阶级骨气

贫贱不能移: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宁死不屈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

1.结合片断阅读分析,理解三个具体事例在选材和组材方面的特点。。  2.联系课文分析,领会议论文中摆事实和叙文中的叙事有什么不同。

3.设计讨论题,加深对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运用典型事例论证中心论点,这一特点,我们在前一课时已有所了解,本节课我们将具体分析领会这一写作特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文章所选三个事例是怎样紧扣中心论点的?

2.思考:第6节“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作者用文天祥的事例,你认为侧重证明哪一句话?

第5段中,“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誓“为民族利益而死”,印证“威武不屈”;“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而不投降,印证“贫贱不能移”;元朝多次派人劝降,许之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印证“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为了民族利益,失败被俘,有人劝降时,他丹心不变;拘囚地牢受尽折磨时,他忠贞不屈;元朝多次作以高官厚禄时,他坚决拒绝。他的事迹全面体现了孟子三句话的精神,但作者讲文天祥的事例侧重证明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这句话。

3.讨论作者在文中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却极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i

因为三例非常巧妙、典例,具有代表性:①三个事例恰好扣住孟子的三句话,按照这三句话的先后顺序来排列,逻辑性非常强。②从时问上分,三个事例中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南宋,一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时期。这样举例,紧扣了第3段的论述,证明了“我国

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③三个事例中的人物,有丞相、平民百姓和知识分子,涉及面广,紧扣住中心论点的“我们中国人”这几个字。④三个事例都截取了三个历史人物在生死关头的突出表现,突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

因为这三个事例分别同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作者是按孟子的三句话的顺序来安排三个事例的,所以没有按时代先后安排顺序。

4.思考:议论文中摆事实论证,要叙述事件,你能结合本文谈谈,议论文的记叙与记叙文中记叙有什么区别吗?

明确:议论文中叙事的摆事实,与记叙文中的目的、方式都不同。如本文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屈,三个事例,叙事概括简明,是为证明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服务的,目的在“以理服人”。而一般叙事性文章,如《小橘灯》等,则是叙事具体生动,用以反映文章主题,目的在以事感人。再如,写文天祥事例时,作者对文天祥不作全面介绍,因为本文旨在阐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道理,所以作者只选用了文天祥“有骨气”方面的事迹作概括介绍,其他一概略去。

5.辨析:做错了事,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这是有骨气的表现吗?    ’

(解析略)

(四)总结、扩晨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作者分析说理层次清晰,举例典型,说服力强,使读者深受教益。

为进一步达到教书育人目的,可以让学生畅谈:“我们今天怎样做有骨气的人?”

(五)布置作业 

把“我们今天怎样做有骨气的人?”整理成文。

(六)板书设计 

1.精心选择和安排事实论据。

写作特色: 2.说理层次清晰,说服力强。

谈骨气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

2.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

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

教学方法: 

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先由学生自读、质疑,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15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探究性作业另外安排时间(结合作文课)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新课 

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

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主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

二. 提示自读要求

1.通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梳理课文内容。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

1.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略)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这篇文章是议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读的时候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

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剧臣’等句子。然后结合给“宁(níng)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

四、梳理文章内容 

1.揣摩思路。教师提示:为了梳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1—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第10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个别同学则认为第1段应为文章的第—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沦点,显得肯定而有力。2-9段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对第三部分没有意见分歧。教师指出: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老师欣赏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

2.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学生发表意见,

生:“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我不同意,“谈骨气’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大家表示同意)

师: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疑的感觉。

师:你的语感很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生: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第3、4既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

生:从第5段开始,作者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

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饿人、文天祥、闻一多。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

师;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回答?

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贫*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这是一篇写得“规规矩矩”的议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入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浅”了,显得不耐咀嚼。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来的。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

五、布置作业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料:1.文天祥《过零丁洋》;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制作幻灯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沦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业。

一、学生交流作业 

1.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

2.《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由学生作口头解释)

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学生就“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经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一些资料。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细读文章,请在关键处都问个“为什么”,这样也许会把本来较

谈骨气课件 篇6

2  谈骨气

吴晗

预习提示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是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一定要做有骨气的人。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当前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和读准加点字的音。

吆喝  拘囚  高官厚禄  拍案而起  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练习

一  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论点是什,证明论点的论据有哪些。

二  口述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要求说得准确、清楚、完整。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三个事例各突出了其中的哪个方面,从而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 三个事例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三  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找早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谈生命课件 | 谈读书课件 | 骨气名言 | 谈读书教案
上一篇:学生感昌申请书 下一篇:商战之电商风云观后感精选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