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最新井冈山课件

2024-06-16 16:42:56 井冈山课件

井冈山课件 篇1

一、指导思想:

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坚持教育为本,重在实践,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教育、引导幼儿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目的

“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传承长征精神;继承革命传统”

三、活动主题

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风采,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活动内容

(一)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1、请家长配合于9月18日观看中央台的大型文艺演出,通过直观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传承长征精神;继承革命传统”教育。

2、结合教师节各班开展“尊敬老师”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3、邀请县关工委县新四军老干部讲“革命传统的故事”

4、各班以各种形式开展“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活动:

(1)学唱“国旗国旗多美丽”“我爱祖国”“红照山河”等幼儿歌曲。

(2)国庆节进行“双爱画展”

5、出一期幼儿行为规范“我爱幼儿园”专刊,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二)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创建活动

1、坚持升旗制度,星期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都进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坚持每周举行国旗下的讲话,全体孩子了解国歌的意义。

2、创建育人环境,布置“我爱家乡”大型图片展。利用专刊、观看电视等方式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

3、悬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题标语。

(三)开展专题活动

请家长配合带幼儿观看爱国影视作品,听革命故事。各年段结合实际进行幼儿讲英雄故事比赛。

(四)、紧密结合其他方面的工作,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1、结合幼儿入园进行教育,幼儿学习行为规范“三字歌”为幼儿从小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打下基础。

2、请教师讲先进人物的故事,教育幼儿好好学本领,将来建设祖国。

3、结合课程改革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系列主题教育教学活动。

4、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常抓不懈,如:利用节日:4.5清明,“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走向社会领略家乡的风貌等活动,对幼儿继续进行教育。

井冈山课件 篇2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毛泽东主席:

师: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

2、回顾学过的课文: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

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

1、初读诗文,感知大意:

⑴ 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

⑵ 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习:

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⑶ 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

2、精读诗文,领悟意境:

⑴ 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 诗中哪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

②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③ 品读此句诗。

⑵ 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 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② 讨论“腾”能否换成“流”?

③ 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④ 讨论“走”能否换成“跋”?

⑤ 品读此句诗。

⑶ 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② 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

③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

④ 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

⑤ 品读此句诗。

⑷ 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 这句诗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心情?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

② 学生讨论交流。

③ 品读此句诗。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1、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

2、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交流感受。

4、全体起立齐诵《长征》。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细浪 英乐

乌蒙 泥丸 雄观

金沙江 暖 气主

大渡河 寒 概义

岷山 开颜

井冈山课件 篇3

一、教学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据此,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2、整体思路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为主线,以“分析民族精神内涵和作用,增强青少年责任意识”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质疑解疑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本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课成为第七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对象分析

从知识基础来讲,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的教学。从思想方面来说,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节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位一体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是由它在本节课的地位决定的。只有深刻理解民族精神在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支撑性作用,才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精神对于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家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激励青年一代肩负使命,传承民族精神,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决定其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同时,由于“民族精神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现实生活水平较远,使其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基础上采用研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为了体现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采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备注

活动一:观看的感悟 欣赏《嫦娥一号发射》视频,思考问题,从中感悟民族精神。 认识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永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教师点拨)知道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活动二:请老师讲过去的故事 例举所知道当代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人物和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内容。听老师说心目中英雄的故事,加深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一些具体表现。能自己举出事例。在老师点拨后认识普通人也可以是中国的脊梁。

活动三:寻找英雄 加深对上一环节的理解。会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并为下一内容做铺垫 懂得民族精神需要与时俱进。学会感受新时期民族精神的表现。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活动四:我的领悟和创造 由学生谈谈自身是否具备民族精神所要求的品质。 从他人及自身,进行反思和体会。

活动五:设问导思 如果各个时期缺乏民族精神我们的社会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讨论反思,由此强化对教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的认知。

活动六:学以致用 仿写的校园八荣八耻。

制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一周行动计划。 通过这一评价内容的设置,使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将责任教育、民族精神的传承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

结语:提出希望 让学生回顾 总结内容,并提出希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每个设计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真正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井冈山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

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4)根据历史事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尾联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一七律长征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井冈山课件 篇5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2、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而自豪。

二、活动内容

1、发动学生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

2、通过多种形式述说或表演传统节日中的来历、习俗,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要求:

学生积极参与,形式生动活泼,了解传统节日,抒发真情实感。

四、准备工作:

收集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五、实施过程

(一)宣布班会开始。

师: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我们一起在这里了解一下重阳节好吗?

全班:好

师:看见同学们这么有信心,老师也信心百倍!下面掌声有请我们班的李晨、张怡同学来主持今天的班会。

主持人齐:谢谢老师和同学的信任!

主持人齐:四四班“过传统节日,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提问导入

甲:同学们,今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特别的日子——九九重阳节(课件出示)

(三)活动过程

1、重阳节的起源、来历

(出示课件)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它源于古老的《易经》,在中国人的眼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开始过这个节日。

甲:同学们,你们对重阳节的历史渊源还知道哪些?

生:主持人我们小组的同学从网上收集了有关的资料,就让我们来说说吧!

a、早在春秋战国时《楚词》中已提到了九九重阳。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里写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由此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重阳。

b、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这首诗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这首诗里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那天就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c、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d、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连皇帝也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啊!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乙:是啊!不同的时代蕴含了节日更丰富的内容。

2、重阳节的习俗

甲:同学们,重阳节在我国上至天子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很喜欢过这个节日,那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人们过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吧!

(出示课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乙:了解了这些习俗,你们想说点什么呢!

生:当我看到这松软可口的重阳糕时就想带回家给奶奶尝尝。

生:我看到这气味芬芳的菊花酒就想给爷爷倒上一杯,祝他健康长寿!

生:我知道茱萸有消灾避邪的作用,我也想给奶奶插上一只,让她平平安安。

生:看到登高的画面时我想到了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甲:千百年来,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你听……

(课件出示)

诗文诵读a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b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3、重阳敬老

乙:同学们,当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类进入了新的世纪时。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出示课件)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乙:下面请说说我们当代人又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生:在19xxx就开始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可见我国很早就对老人特别的重视!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呢!

生:看到画面上老人们的笑脸,我知道他们一定很开心,因为有人在关心他们。

生:过节时有的晚辈搀着年老的长辈去登山健体,让老人的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老人们会多幸福啊!

甲:是啊!我国素有礼仪之帮的美誉,敬老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再现,历史的车轮进入世纪,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了新的认识,赋予了新的含义。我们呼唤民族精神在21世纪的中国发扬光大!

乙:同学们,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每年的今天都会组织老人开展敬老爱老的活动,你看:前几天我们学校的领导还亲自到退休老教师家进行了慰问。(课件)你们知道为什么大家这么重视这个节日?

生:因为老人们辛劳了一辈子,年老了身体也会变弱他们会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

生:我在网上查到中国已步入“老人国”,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人比例超10%中国已提前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多了就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

甲: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我们身边时怎样一种现象呢?请看我们自己做的一个小调查:

孝敬长辈最基本的六条要求

1.每天向长辈问好。

2.知道长辈的生日。

3.每天主动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4.学习自觉努力,家庭作业认真独立完成,不用家长督促。

5.每天能主动地和长辈交谈,不对长辈发小脾气。

6、不做让长辈为自己操心着急的事。

乙: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我们孝敬长辈做得还很不够。

甲:我们非常遗憾的看到这样的结果,由此想到那些为国家为我们付出很多的老人正成为社会忽视的群体。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我们重新呼唤:百善孝为先。把孝敬长辈作为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的起点是势在必行,这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起码做人的道德要求。

乙:在我们学校“扬善”活动中就提要关爱家人孝敬长辈,并为他们做一件他们喜欢的事。下面请向老师来听听大家是怎么做的呢?

生:给爷爷洗脚

生:耐心地听爷爷奶奶把话讲完

生:给瘫痪的奶奶送饭

生:陪生病的奶奶睡觉

生:不对爷爷说话发脾气

甲:听了同学们这些感人的故事,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同学、在坐的老师说点什么?

生:我的奶奶有关节炎,我想用我的零花钱给奶奶买一个护膝,让她不再关节痛。

生:我想为所有的老人们献上一首歌。

生:我用我的书法作品来表达心里对老人的爱(书法作品)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我想,我们尊敬老人就是“扬善”,就是在弘扬一种民族精神。

生:老师我想说说我的一个心愿,我知道重阳节有吃重阳糕的习俗,今天我特地为奶奶订了一个,可奶奶说:你今天不是有重阳节的活动吗?拿去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吧!那我就把这份礼物送给在坐的老师们尝一尝,希望能把我的心愿带给你们,把你们的微笑留下……

生:我想用我的善训来表达此时的心情:给老人一个微笑就是给老人一个健康。

生:尊敬老人要从细小的事情做起。

生:孝敬长辈是我最大的快乐!

(四)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那些传统节日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希望你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民族精神因为有了我们而更加的芬芳美丽……

(五)宣布班会结束

井冈山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主席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2、收集有关毛主席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主席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1、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预答:害怕(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这就是寒)——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主席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主席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主席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主席诗词的风格。

推荐阅读

上一篇:超市调研报告(汇编十四篇) 下一篇:产业分析报告十五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