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
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伟人鲁迅平和的一面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鲁迅先生平易温和的生活轶事;制作PPT课件。
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阅读感知文中叙事与人物品质的表现。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
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1)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生平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写作背景。
1934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2.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3.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学生思考、自拟标题、分组讨论并概括。
教师点拨:共有十五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1.明朗的笑;
2.走路的姿态;
3.深夜交谈;
4.饮食爱好;
5.待人风趣;
6.会心的笑;
7.谈青年来信;
8.处理校样随便;
9.工作忙碌;
10.看电影;
11.别样的休息;
12.日常起居;
13.吃鱼丸;
14.亲自包书;
15.忘我工作。
4.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明确: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目标导学二:认真默读,把握鲁迅形象
本文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往常不同的鲁迅,文中的鲁迅先生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分析每一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点拨:鲁迅先生明朗的笑。真诚,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
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热情、真诚。
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刚硬的性格。
我在鲁迅先生家包饺子、韭菜合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
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幽默。
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淡泊名利。
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先生很忙但是愉快。家庭和谐。
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对时间的珍惜。
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待人热情、耐心。
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抓紧一切时间工作。
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尊重孩子,做事认真,深入实际。
鲁迅先生包纸包很细致。做事严肃认真。
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工作的投入。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
目标导学三:精读课文,品味细节
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从中得到启发。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点拨: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点拨:“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点拨: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待人的热诚与周到。
(4)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爱意,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5)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点拨: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话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7)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点拨: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
目标导学四:把握写法,感悟妙处
1.合作交流,理解这篇文章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的原因。
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喜欢。本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明确: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主要通过她的言行,衬托鲁迅先生的辛劳、乐观、坚强。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让人感受到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三、作业设计
四、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生活琐事 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细节描写 热爱和怀念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
3、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
4、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教学形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准备】
查阅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了解鲁迅其人,引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把文章读通、读顺
四、三读课文,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知道课文五部分内容各写了什么
五、自学研讨课文第一部分
1、分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读了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
2、明示:“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我”的疑问,也是课文叙述的重点。
六、布置自学内容
1、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把后文四件事中的一件排成一个简单的课本剧。
2、各小组把自己排练课本剧的这部分内容读通、读懂,并想办法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在自学的基础上对其他三件事质疑,由重点学习该件事的小组来解答,准备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明确本节课教学任务
1、在伯父的追悼会上,“我”产生了什么疑问?
(“为什么伯父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明确任务:
本节课我们就从下面四件事中寻找答案。
二、小组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小组汇报表演课本剧。
2、对他组同学的.质疑问难进行解答。
3、用课外资料帮助理解重点词句:
⑴ “伯父笑着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⑵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⑶ “饱经风霜”一词的理解,想象车夫曾经历过哪些“风霜”?
⑷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想一想,此刻伯父想到了什么?
4、每讨论完一件事后,自由谈谈还知道哪些事,也同样体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无所畏惧地与黑暗势力做斗争,关爱劳苦大众的精神。
三、小结
1、伯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伯父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3、老师黑板上留下的板书,就是下节课的主要任务,给每一部分列小标题。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轮读课文
二、指导练习列小标题
三、品析精美词句,师生共同反复诵读
四、总结课文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课外阅读
试着读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侄女。)
你是怎么知道的?
(题目及文中内容。)
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
(五段。)
你是怎么知道的?
(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我”为什么惊异?
板书:
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
(惊奇、诧异。)
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
(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
(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
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
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⑴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⑵ 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
(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
(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
(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过程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
(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
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
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关心 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 篇4
知识与技能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重点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
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朗读法、导读法、合作交流法。
课文朗读文件、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透过萧红的视角,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鲁迅的性格特点的?
作者选取了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的生活片段来表现鲁迅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
2.初步感知: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1.细节赏析,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走路很轻捷,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3)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与朋友相处的融洽、愉悦可见一斑。
(4)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鲁迅先生也有幽默风趣、可爱可亲的一面。
(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严格要求,同时又深切关爱。
(6)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
这个细节展现了鲁迅先生实事求是的一面。
2.课文记叙了一件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似杂乱,但有一条情感上的线索贯穿全文。请你找出本文的线索。
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3.深入探讨,回味悟旨。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青年人和热爱祖国、勤勉工作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4.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如何看?
(1)文中撷取凡人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凡中伟大的特点,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3)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片段一(1),明朗的笑声。开篇直接描写,别具一格。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便跃然纸上。
2.片断二(2),写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快速。
3.片断三(3~13),写作者到鲁迅家中做客的事情。
4.片断四(14~17),鲁迅先生开玩笑。
5.片断五(18~23),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也乐观起来。
6.片断六(24~26),写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
7.片断七(27~30),写鲁迅先生对随意使用校样纸不以为意。
8.片断八(31~34),写许先生的忙碌,侧面表现鲁迅先生的生活。
9.片断九(35~40),写看电影。
10.片断十(41~42),写鲁迅先生的休息。
11.片断十一(43~54),用白描手法描写了鲁迅先生的三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12.片断十二(55~60),写吃鱼丸的事情。
13.片断十三(61~63),写鲁迅先生包书也要包到整整齐齐。
14.片断十四(64~67),写鲁迅先生拼命工作,无暇休息。
1.语言朴实。
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2.详略得当。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琐事,有详有略。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神情姿态:乐观爽朗,平易近人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工作习惯:不同寻常,忘我精神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日常琐事:严谨认真可亲可敬热爱感念
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萧红与鲁迅先生有很深的情意,更主要的是因为萧红善于撷取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这些能力,也正是我们学生在写作中所欠缺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体会萧红散文创作的技巧,并力争学以致用。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我采用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认真探究,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课堂上往往顾及不上,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往往也是经过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来解决的,因而难免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嫌疑,这也是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 篇5
一、学习目标:
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4.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用几个词,或几句话来评价鲁迅先生。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小组探究
1.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若加注则更佳)。
2.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明确:笑声 步伐 品评衣着 真诚待友(四处) 与青年们交往
3.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
哪些字词来描写的?
明确:
(1)笑声 明朗
(2) 品评衣着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3) 真诚待友 体贴而真挚
之一:夜谈:'嘱咐' '一定' '一定嘱咐'
之二:吃韭菜合子:
之三:两次来访
之四:冯雪峰来访
(4)与青年人交往:宽容 赤子之心
(三)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4.回味悟旨,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教师总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五、当堂检测
任意选择文体,表达对鲁迅先生的钦佩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团聚、失声痛哭、囫囵吞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4.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团聚、情节、记性、保存、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初识鲁迅,导入新课
1.学生谈自己眼中的鲁迅。
2.教师讲述心中的鲁迅。
3.读题入文。师:同学们,通过这番介绍,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但是,鲁迅在世的时候,他的侄女周晔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小周晔眼里的伯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视角来认识鲁迅先生。(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生读题,教师引导读出小侄女对伯父深深的爱。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认读会认的生字词。(课件出示)
2.学习会写的生词。
(1)音:开始朗读,找出重点字音,连读两遍。(课件出示)
(2)形:(课件出示)
①形近字组词:
详——祥挽——换咳——该
搞——稿恍——晃
②同部首字归类:囫囵咳嗽
(3)义: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浏览课文,了解隔行分段的方法。
2.指名分别读课文的五段,想想讲的是什么。(出示课件)
第一段:伯父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第二段:伯父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伯父笑谈鼻子被墙壁碰扁的趣事。
第四段:伯父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第五段: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3.学习加小标题的方法。
4.学生练习写小标题,集体交流、评议。
(板书:1、众人悼念2、笑谈《水浒传》3、趣说“碰壁”4、救治车夫5、关心女佣)
5.再读课文,谈谈印象。
师:选择你喜欢读的故事,再次朗读,说说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设计意图:通过几次有目的地读书,在归纳、概括段意和小标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培养纲举目张的意识,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复习
1.听写词语,夯实基础。
2.分组读文,回顾课文。
三、寻材表达,解读鲁迅
师:在鲁迅“笑谈《水浒传》”“趣说‘碰壁’”“救治车夫”“关心女佣”的故事中,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慈爱幽默风趣有爱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各组分别选择一个故事,个人读思圈画,并练习表达,然后学习小组内交流完善。
课件出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的人。
3.推选首席,交流感悟,教师点拨。
交流前,教师提示:首席代表发言后,可以补充完善,有新的体会也可以发表看法。
(1)笑谈《水浒传》。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着周晔的记忆一同走进她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先读“笑谈《水浒传》”。
①预设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慈爱、幽默的人。
关键句:(课件出示)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②预设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教育有方(或爱孩子、懂得保护孩子自尊心)的人。
关键句:(课件出示)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请学生体验“我”的心理:“我”的内心感受到了什么,可能在想什么?由此感受伯父的笑语是一种委婉的、艺术的批评。正是这样艺术的教育,短短一句话让作者受益终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2)趣说“碰壁”。
①预设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关键句:(课件出示)“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首席汇报之后,再分角色朗读小周晔和伯父的`对话,男同学读伯父的话,女同学读周晔的话,教师读提示语。师生共同感受周晔和伯父之间的亲情和鲁迅的幽默风趣。对话前,提醒学生要有角色意识。
此时自然引出难点:伯父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②预设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敢于斗争、坚持战斗的人。
关键句:(课件出示)“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壁”真的是“墙壁”吗?“四周黑洞洞的”指什么?
课件出示对“四周黑洞洞”和“碰壁”的理解: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人民连一点民主和自由都没有;指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挫折与迫害。
(3)救治车夫。
①预设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
关键句:(课件出示)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观察课文插图,抓住鲁迅先生的动作“跪、掏、给”等,感受他对陌生的车夫的爱心和同情心。
②预设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关键句:(课件出示)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a.引导学生齐读这段话,思考:伯父的“深深叹息”是为哪些人?在叹什么?
b.创设情境,朗读指导:(播放音乐)在小提琴音乐声中,教师引读这个故事。
(4)关心女佣。
预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关键句:(课件出示)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学生容易感悟,此处一带而过。
4.依据板书小结四个故事,引导学生感悟鲁迅先生的伟大品格。
四、读写结合,学会表达
1.师:在伯父逝世九年后,周晔在对伯父深深的怀念中动情地写下这几件生活小事,却为我们勾画了一位伟人的形象,这种写法就是——小中见大。除此之外,她还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直接描写——笑谈《水浒传》、趣说“碰壁”、救治车夫
②间接描写——关心女佣
③细节描写——救治车夫
2.研读第一段。
①师:这样一位伯父走了,万分悲痛的周晔当时是什么感受?谁来读第一段?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指导朗读:声音越来越轻,语速越来越慢,读出悲伤之情。
②师:鲁迅先生走了,悲伤的又何止周晔一人,还有谁?
指导朗读: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你想想,对于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课件出示悼念鲁迅画面,马斯奈的小提琴名曲《沉思曲》响起)
③点出场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④师: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课文中有一句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概括性地回答,迅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找到。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这句话既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问题的回答,也总结、贯穿了这四件事,全文结构井然。
设计意图:把读与写有机结合,教给学生塑造人物的几种表现手法,努力实现用教材教的思想。
五、布置作文
1.介绍一个你所了解的如鲁迅一样“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