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七年级下册课件8篇

2024-03-02 15:21:05 七年级下册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件【篇1】

一、导入课文(1分钟)

用歌曲《丢手绢》引入"游戏"的话题,进而引出丰子恺的《竹影》。

二、整体感知(5分钟)

教师出示抢答题:⑴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参照"看竹影"这样的词语结构,写出其余三处情节。

学生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教师归纳:看竹影——描竹影——论竹影——悟竹影。(亦可对应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品读描写(15分钟)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分配任务:1、3、5组女生——旁白;1、3、5组男生——华明;2,4,6组女生——"我";2,4,6组男生——弟弟;爸爸——老师。

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并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描写既包括景物描写也包括人物描写)

小组选择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干预,形成两组讨论景物描写,四组讨论人物描写(四组又分华明组、"我"组、弟弟组、爸爸组)

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小组进行黑板展示2分钟。

教师在适当的地方进行点拨、归纳,提示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艺术化、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的童趣。

四、略读文段(10分钟)

教师导学: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全班齐读第5、6段。

教师出示问题:

⑴第5自然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

⑵第6自然段开头提出了问题: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请就文章内容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五、当堂抽测(9分钟)

1.教师口述抽测题目。附题目:

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用带"竹影"一词的三字词写出四处情节。

⑶五个生字词。

2.学生完成题目,交换批改。

七年级下册课件【篇2】

学习目标

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重点

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及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外层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中层:虹膜:中层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睫状体:连接_______和_______的中间部分.

内层: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内容物晶状体:像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2.视觉的形成:

(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视觉:外界光线在视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皮层的神经,形成视觉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近视眼的原因

由于眼球__________过长,或晶状体______过大,使物像落在视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1、近视眼由于物像落在视膜前方,故应配戴________.纠正。

2、看P82图4—51,了解预防近视应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盘点收获

师生共同本节课的收获;师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课堂达标

A.镜头光圈和胶卷B.胶卷镜头和光圈C.光圈镜头和胶卷D.镜头胶卷和光圈

A.走路看书B.在强光下看书C.不躺卧看书D.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3、依据“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以下问题:

(1)有的同学沉迷于上,不但影响了学业的发展,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脑显示屏,容易导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卷。

(3)某人的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他也是盲人,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损,导致 上产生的图象信息无法传导到 所致。

五、作业布置

预习《耳朵与听觉》

七年级下册课件【篇3】

1、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讨论:这段声音像什么?中间表现了什么情节?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人能学一下。

学生发言,明白这是一段“口技”。

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欣赏的。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8226;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4、小结:本堂课我们了解了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并且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5、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的是哪几段?写了几个场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口技过程中的几个场景。

2、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

3、请三位同学分别复述这三个场景。

5、这三个场景描写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还有其它方面的描写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6、这些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7、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8、提问: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除了描写口技者高超技艺和听众的反应外,作者有没有直接进行评论?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

9、提问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两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的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11、知识拓展:课外阅读《老残游记》选段《绝唱》,小说中有些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有关语句。

七年级下册课件【篇4】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课时。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觑鬣剽悍疆场驯良勇毅窥伺迎合疮痍枉然阔绰

观瞻妍丽庇荫遒劲犷野畸形颚骨慷慨以赴相得益彰

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1、作家作品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⑴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⑵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⑴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⑵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⑶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1、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2、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1、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2、反复朗读,体味欧化语言。

3、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七年级下册课件【篇5】

一、竹图展示,导入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 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七年级下册课件【篇6】

《社会歌剧》教学设计的主要和后备人:莫立红 时间: 教学目标:

1.感性地朗读课文,梳理细节,加深理解。

3.用画线的方法学习小说,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描述人物。

4.理解小说中场景描写的特点,理解场景描写在表达中心思想中的作用。

5.体验农家青年的淳朴、善良、好客和能力,感受“我”与农家子弟的真挚情谊。 教学设计:注重阅读体验。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1.创造一个情境,在童年时期阅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美好而快乐的。成年后追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充满了浪漫的理想,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而快乐的。有哪些同学想和你分享他们最难忘的经历?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小说《社会剧》,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一种感觉? (情景创作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将课文融入童年记忆。)

二。阅读积累,整体感悟。

(1)模型朗读课文(或听录音):

l.字。例:迷糊泡破回省,宗族荡漾凫水。

2.在你最喜欢的单词、句子、段落中用圆点标出。 2)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本文的线索是去赵庄看戏。

(1)看剧前(1-3段)-(2)看剧中(4-30段)-(3)看剧后(31-49段)

三、合作探索,平桥“快乐”的事情。

1. “我”是什么时候随妈妈回省,住在平桥村的? 讨论很明确:“本来,如果是已婚的女儿,如果还没掌权,她大概会回娘家过暑假。”这是已婚女儿尚未掌权的普遍情况;虽然我的祖母还很健康,但我的母亲已经分担了一些家务。”她妈妈的情况和上面提到的已婚女儿不同,“所以我夏天不能回家,所以我必须在扫墓结束后过几天。 ”。清明扫墓后的天数可能或多或少。“我”和妈妈一起回到了省里,住在平桥村。正值春末夏初的季节,所以我可以看到“春运》,社剧,吃罗汉豆。

2.平桥村是个什么样的村子?“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有什么特点?给村民看?(村子是个小村子,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讨论清楚:平桥村依海傍河,“户数不足30户,都种田和鱼”,这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劳动人民生活的村子。“小村里一家人的客人几乎都是公众的。”因为“我”的到来,村民们特意“允许”了他们的孩子。 “减少工作”,“陪我玩”,热情好客,非常优待“我”“这点上老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节,“我们”偶尔会打成一排,殴打年纪很大,应该叫“太公”的孩子。

七年级下册课件【篇7】

[导学路径]

(一)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

2、激趣。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朗读。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表达。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5、活动。学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二)导学流程

设计(一)

1、导入:展示杨利伟出征时的一幅照片,从而导入。

欢送航天员20xx年10月15日5时30分摄.人民网记者廖文根

2、读课文,了解内容,积累词语。

(1)快速默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简单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随后师生交流。

(1)理清课文结构。

(2)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3)第二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

4、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写送行的场面的?(点面结合)

(2)送行场面是什么气氛?(热烈而庄重)

(4)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杨利伟?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勇敢、自信)

(5)杨利伟行军礼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5、朗读课文

(1)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

(2)师生共同讨论议论抒情句的含义作用。

(3)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6、布置作业:描写一个场面,要写出场面的特点,注意点面结合。

七年级下册课件【篇8】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课件是我们的得力助手。特别是七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它们提供了详细具体且生动的教学内容,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特点和作用。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特点是详细。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课件,每个课件都会详细解释和展示相关的概念、公式和例题。比如,在学习线性方程时,课件会详细介绍什么是线性方程,如何解线性方程,以及线性方程的应用等。通过这种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特点是具体。课件中不仅有文字解释,还有图片、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展示方式。这些具体的展示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平行线与相交线时,课件会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和特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特点是生动。每个课件都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在学习数学定理时,课件会设计一些小游戏或问题,让我们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工具。通过课件的展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课件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生动有趣的课件设计,可以使我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课件还可以提供复习和巩固知识的机会。通过回顾和熟悉课件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编认为,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具有详细、具体和生动的特点,它们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课件的展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课件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供复习和巩固知识的机会。相信在使用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更加愉快和高效的学习体验。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 七年级课件
上一篇:清明节放假通知怎么发9篇 下一篇:建楼协议书收藏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