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李清照读后感13篇

2024-02-25 08:57:07 李清照读后感

李清照读后感 篇1

李清照是为人熟知的才女。我读了一篇关于她的一篇故事《才华初露》。

李清照自幼热爱文学。有一次,父亲李格非把他朋友张文潜的一首诗给她学习。李清照读了几遍,认为这首诗不够客观,便按自己的想法写了两首诗。一天,父亲在家里请客,众人让李清照展示一下她的才华,李清照便把自己最近写的诗文拿去,就是那两首诗,并把张文潜的诗也拿了过去。客人门看后赞不绝口,都说比张文钱的事还好,敢与才子的是提出不同的看法。父亲更重视女儿的才华了。

从这篇故事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一味的盲从书本,不能囫囵吞枣的接受他人的观点,要通过分析和思考产生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到的知识才是深刻又不容易忘掉的。李清照虽然只是个孩子,却不迷信权威,敢于对才子的诗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的确,我是一个喜欢附和别人的观点的人。有一次,别人问我:你有没有看昨晚的《xxx》?超好看,对吧?xxx超酷``````我并不接触这些,但为了不显示自己见识少、不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个二百五,我就只好附和道:是啊是啊是啊是啊是啊!好长时间之后(约几个月),我才问:呃,那个xxx是讲什么的来着?有时候,我认为有一个什么更好的方案之类的,见大家都没开口,我也就会把嘴巴封得死死的,如同拉上拉链式的,结果自己把这东西憋在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很不好受。现在,我依然是如此。看来,我以后要改了这个习惯,这样,对自己也好,对大家也好,这样就不会患上心里难受症了。

《李清照才华初露》对我大有启发。

李清照读后感 篇2

“寻寻觅觅”的动作;“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乍暖还寒”的气候;“旧时相识”的感觉;“守着窗儿”的哀叹;“点点滴滴”的声响——随着李清照的勾勒,我的心,似乎被系在了她的笔尖上,与她一同感受。

我第一次与李清照相识,是在公元二零零四年的夏天。因为,那年我来到了李清照的故居——趵突泉。我见到了她在漱玉泉旁边梳头的倩影:修长的纤纤细手在捋着长长的秀发,连她身旁的艳美花钿都失去了几分光彩。那时,我就听老爸说:李清照最著名的词就是这首《声声慢》。同时,我也爱上了这位铁骨柔肠的女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可以称作是《漱玉词》中的压卷之作。全文是在猝然丧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艰苦背景下写成的。尤其是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潸然泪下。

金兵南下,侵略中原,大宋皇帝的软弱无能,致使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可偏偏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危急时刻。其实,只有艰苦与困难才能开发出人的最高成就。李清照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了,不,应该是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声声慢》这首词,无疑是最好的代表。

全词一开头十四个叠字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晚年丧夫、没有儿女、孤苦寂寞、心酸艰难的生活体验表达的大胆、细腻、贴切、震撼人心。

本来心情就差,再赶上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只能“借酒消愁”。酒烈,愁亦烈,酒是压不过心头浓愁的。从“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到“三杯两盏淡酒”,事隔几十年,竟有如此之大变啊!当初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哪去了?却换到比酒还弄的愁,把烈酒都变成淡酒了!风再急,酒再烈,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啊!

抬眼望去,亦真亦幻的大雁,在空中飞荡,看到他们,李清照便泛起了疑问:是为我和明诚之间捎过“锦书”的大雁吗?哎,现如今,已没了“怕郞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李清照《减字木兰花》)的闲情逸致,也没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那还有寄托的深情相思。人约黄昏了,人倍憔悴了,人去楼空了——只有那已经无人理睬、满地堆积的飘零花瓣……

独守窗儿,听帘下细雨声,到黄昏时分,阴雨还在啪啪不停地拍打着心扉,使李清照简直不能自抑。李清照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她给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么玄妙。

在不眠之夜,心中的一切挂恋,都在“点滴霖霪”(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大起大落。愁,何时才能消失?恐怕,这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李清照的心中,无法磨灭。

这首词似乎都是非常的普通,并不难懂。但如果您在仔细去品味,您会发现这词中蕴涵着李清照的含蓄与豪迈,透露出她不凡的心境。这首词,字字珠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千锤百炼才造就出来的文字,对于才女李清照而言,这叫信手拈来。这便是李清照的高才在于:第一时间感觉到被拨动的心弦并在第一时间行云流水般地记在纸上。

这首《声声慢》是她卓越成就、天才艺术创造力集中的体现,堪称是一曲千古绝唱。我曾经也写过一曲《声声慢》,不过比先生写的差远了。

声声慢·雨中杂感

拨弦落雨

舞剑飞花

风鸣散尽云霄

好似天公泼墨

莫言萧条

垂杨柳醉冷梦

卷春帘

簟凉悄悄

不止住

愈喧嚣

愈猛笑狂孤寥

吊挂青灵娇瑶

轻举伞

听尘世嘈杂声

袖盈泥香

裙袂为芳飘摇

忽晴霎云巧遇

去来兮

羽扇三摇

至静夜

入诗境

星水月桥

我虽然也是第一时间的感受、第一时间的记录,但是文字功底远不如先生。

我对先生的感情是说不出来的,或许她和我很像,有种敢爱敢恨的性格,还有可能是我们神交已久的缘故吧!所以,能理解先生——

声声慢唱,有唱不完的愁;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故情;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家国很。

这一声声,一次次的撞击着我的心灵,在悠悠慢慢中,我与先生一起追忆往日归来堂中,她与明诚的甜蜜生活以及溪亭日暮时,她与朋友们开怀大饮的沉醉……

李清照先生,请允许我喊您一声“清照”:清照,一路走好!

李清照读后感 篇3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 兴尽归家,又 误入 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 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 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 不知归路 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 兴尽 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 误入 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 不知归路 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 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 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读后感 篇4

李清照:千古才女的哀婉与坚韧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李清照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婉约的词风和深邃的情感令人叹为观止。读完《李清照全词》,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与这位才女共同经历了她的喜怒哀乐。

李清照的词中,情感细腻且真挚。她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爱情的描绘,更是她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她那如泣如诉的文字所打动。例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句子,将一个女子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为难得的是,李清照在那个封建时代,敢于挑战世俗,追求真爱。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句子,不仅仅是对孤独、寂寞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无奈和苦楚的深刻反思。

在思考李清照的人生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我也曾在人生的低谷中彷徨、迷茫。那时,是李清照的词给了我力量,让我明白: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要勇敢面对,坚守内心的信念。

小编认为,《李清照全词》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我想我会把这本书珍藏在心,让它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灯。

李清照读后感 篇5

哀从词中来

在月球的环形山上,有着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山脉,然而,它们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其形状或大小,而在于它们的名字是由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中国古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

提起李清照,也许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弱不禁风,只会在诗文中发泄哀怨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小女子形象。这和我以前对她的看法没什么不同,但有一本书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很长一段时间。

这本书是由康震老师所著的《康震评说李清照》,作者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的变化以及主人公词风的转变为主线,为读者讲述了一代词宗的人生,也让读者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易安居士。

她很有才华,当时许多男人都觉得不如她。但那又如何?文采、学识都不如她的男人还可以当官,得到统治者的赏识。

这一切,皆因她一介女子,她只得默默地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道德标准。这不仅是她的不幸,也是我们千百万中国人民的不幸。

有人说,易安只善描哀景,述哀情,尽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语,无所可取。非也,易安的词虽然句句透“哀”,但这个“哀”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的“大哀”,而并非一般女子所见的春花秋月。

她的词,字里行间句句透露真情,丝毫不造作,也不会有过于华丽的词藻,她从来都不会为了作词而作词。她的每一首词的背后都有一个好比“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美丽而又哀伤的故事。

也有人说她弱不禁风,就像她词中所描写的“人比黄花瘦”。

我认为这样看的人是非常错误的。她外表软弱,但内心坚强。她一生命途多舛,尤其是她的后半生就是在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但她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更没有放弃诗词的创作……她的第二任丈夫由于其品行低劣,并且还因为利益的关系与她成亲。她不甘于屈服,把“一纸休书”这个在当时只会由丈夫递给妻子的物品毅然递给了她的丈夫。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举。

但那样的气魄与胆量,试问有几人能及?

我只能说,以前我们对易安的了解都太少太片面,现在每每读到她的作品时,就仿佛在与她沟通……我深深爱上了这样的一个李清照,这样的一个易安居士!她的光芒将永远照耀东方。

李清照读后感 篇6

古诗词具有精炼的语言、独特的意境及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考的重要考试内容之一。以往的古诗词教学,常常采用“初读感知——再读释义——三读感悟”的固定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地披文入情。在如今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大背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黄静老师《声声慢》一课无疑是成功的,她运用情景教学,使自己的课堂灵动起来。

黄老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情景创设:

一是介绍作品背景。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文化底蕴、生活经历等密切相关,由于古今时代及文化差异,使得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较远,因此理解古诗词的情感思想有一定难度,此时若能让学生对作者及作品背景有足够地认识,便能为学生理解作品铺垫好基础。这一环节对于多数老师来说是稀松平常的,大部分老师在课前几乎都会走这一步,然而黄老师却与这大部分老师相异。多数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要么自己把作品背景介绍给学生,要么多媒体显示出来,而黄老师是把这个机会也还给学生,当学生说的不完整时,她没有立即去主动介绍,而是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学生答道“永嘉南渡……”黄老师追问“南渡”之意。这个追问很好,很多学生搞不清这一时代现象,黄老师提出来,让了解的学生为大家释疑,最后自己再把几位学生的答案整合起来,勾勒出作者完整的生活经历及作品创作背景,并且告诉大家,“国破家亡夫丧,使得李清照晚年时的作品显得比较哀婉凄怨,今天要学的《声声慢》也是她晚年时和着心血泪水写下的千古绝唱”。这一情境的设置,完全把表现的机会交给学生,唤起了学生对李清照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李清照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李清照晚年作品风格有所了解,为学好此开了好头。

二是配乐再现画面。黄老师的课精心选择了《二泉映月》作为诗歌配乐。古诗词具有音乐美,在教授古典诗歌时,选取适合的音乐,能够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黄老师还精心设计了《声声慢》幻灯片。别林斯基说“诗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使思想渗透体现在生动而美好的形象之争。”一首优秀的诗篇,哪怕是富有哲理的诗歌,也是思想包盈在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运用音乐及图画来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等方法将抽象的诗词变换为形象的视听之感,从而体会诗歌高妙的意境。黄老师在“运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意境”这一环节运用多媒体在悲戚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徐徐展开一幅《声声慢》的画卷,让学生调整心绪,慢慢进入诗歌情境,而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黄老师充分的铺垫之下,学生对画面的想象描述、对诗歌意境的感悟适切充分。举个例子,一个女生把自己看到的画面描述为:“伴随着音乐,我的脑中浮现出一个画面,黄昏时分,一个柔弱又漂亮的女子坐于窗前,看着天空,大雁飞过,突然乌云密布,下起绵绵细雨,她在那里哽咽、哭泣,她的眼前浮现一幅夏天的画面,她和丈夫很快乐地在田园间游玩,我听到了他们的笑声,我看到那个柔弱的女子再次哭泣,她拿起了酒杯,一杯杯地喝下去,可是她却越喝越愁……”诗歌与音乐、诗歌与画面的结合,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扩大思维空间,飞到作者身边,设身处地地进入情境,很好地把握了诗情。

三是教师真情朗读。诗词言情传志,能够情感充沛地根据诗意诗情诗境朗读诗词,会有一种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更有立体感,更有震撼人心之力。若是教师亲身声情并茂地范读文本,效果会更佳,并且还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敬之心。黄老师朗读本诗歌时,或激越,或清缓,或伤感,把诗中寄寓的作者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学生的掌声便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黄老师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特定问题及教师的语言描绘等,本文只选取较经典的三种展开论述。对于古诗词,情境教学是较有效的教学途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充分、深层次地品味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李清照读后感 篇7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儿在飘,水在流。这是一种相思树,有两种闲散的烦恼。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

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句词中我最为感叹的是那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再美丽总有一天也有凋零的时候,辉煌过最后融入土地,这便是大自然的仁慈与无情。

水流不停的奔流着,这是大自然的规则,无可违背。给人留下一种萧瑟的感觉。同时这句话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

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

我喜欢诗词不只因为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更多的是每赏析一首诗它给我的独特感受,让我站在作者的角度感受每一丝情感波动,我喜欢李清照的婉约,也喜欢李煜后期的悲意······让我感受接触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

号:何雨荣

李清照读后感 篇8

康震评说李清照读后感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李清照是一位备受尊敬和欣赏的女词人。她的作品铿锵有力,意境深远,反映出她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视野开阔的人生境界。康震评说李清照,是一篇具有深度、思考性和启事性的文学评论。在我读完李清照的作品后,也有所感受和体验,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李清照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她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她在词中描写的世界,慷慨激昂,激情澎湃,尽显诗人的情感气质。她开心地吟咏着自己爱的东西,抒发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表现出了她对美好事物的着迷,和对生命的珍视。这些作品让我深刻地体验到,只有当我们真正喜欢和珍视生命时,才能真正看到世界上的美好和价值。

其次,李清照的作品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情感的丰富性。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也可以感受到她对人生中各种不同经历的独特感悟。例如在《如梦令》中以檐前花盆一角为背景,以侧身而过的游人相知的流年为主题,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这一句话以草草吟咏的语言表达了人性的感悟,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李清照的情感丰富多样,让我在阅读时充分感受到了丰富的生命感。

最后,李清照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她所处的时代氛围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作为一位女性,能够写出这样的优美词章,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显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和难得的事情。李清照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以及对时代和社会的敏感和洞察,创作出了那么扣人心弦的作品。她对文化和文学的掌握也非常深厚和娴熟,在作品中展现出了自己内心情感和文化素养的独特融合。

总之,李清照的词章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更加思考自己的生命和社会的意义。她的作品让我感受到生命和自然的美好,让我深刻理解情感的丰富性,也让我理解到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正如康震评价李清照那样,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因此,读完李清照的作品,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境界都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李清照读后感 篇9

千古才女李清照观后感作文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以千古才女李清照为主题的电影。整部电影以生动的画面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向观众展现了这位千古才女的才情与悲怆。观后的感受跌宕起伏,我仿佛进入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她的聪慧与痛苦。

首先,电影以李清照少女时期的生活为开端。在片中,李清照以其灵秀的容颜和聪慧的头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情和对词章的天赋。尤其是她那首《如梦令》,将她的痴情和对流年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使我惊叹于她对诗词的熟练运用,也让我对她心灵的深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随着情节的推进,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也开始展现出来。她的婚姻并不幸福,丈夫是一个不重情义的人。而李清照却是一个对爱情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女子,这让我对她的遭遇感到深深的惋惜。然而,她并没有沉沦于此,而是利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对世俗的不屑。尤其是在片中她自弃自绝的《声声慢》一词,让我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反抗。

除了情感的表达,电影还通过李清照的艰难经历向观众展示了她在文学创作上的不懈追求。尽管她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磨难,婚姻的不幸和世俗的压力,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她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她用自己的笔触书写出了许多经典之作,其中《武陵春》和《当时只道是寻常》更是流传于世。这让我深深敬佩她的坚持和勇气,同时也让我对她脆弱的内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部以千古才女李清照为主题的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李清照的一生,我看到了一个聪明才女的波折人生,也看到了一个女子在逆境中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努力。而她的诗词更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触动。作为一位千古才女,李清照的才情和情感经历都让我深深铭记,我相信她的才华和精神将继续激发后人的创作激情和追求。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文化传承者。

李清照读后感 篇10

李清照:词中英华,人生沉浮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李清照的名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的风雨,仍旧熠熠生辉。当我翻开《李清照》这本书时,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闸门,那些流转的岁月、那些往事的碎片,都随着书页的翻动而逐渐清晰。

李清照,一个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女子,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才华与坚韧。她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那时的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她经历了丈夫的离去、国家的动荡,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才华,用文字表达着内心的情感。

读到李清照的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女子在花前月下、庭院深深中的身影。她的词婉约中带着豪放,细腻中透着坚韧。每一首词都是她内心世界的写照,每一句词都蕴含着她的情感与思考。而当我深入了解她的生平后,更是对她充满了敬意。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束缚在种种规矩之中,而李清照却敢于挑战那些束缚。她不畏世俗的眼光,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她的才华和勇气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我也曾经历过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与李清照相比,那些困难都显得微不足道。她教会了我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何在逆境中勇往直前。

《李清照》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女词人的传记描述,更是对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记录。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李清照那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李清照读后感 篇11

作者:全塘小学603班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近日,我品读了《李清照》一书,故事十分简单,说来说去,无非是:李清照一个平凡却有着不平凡事迹的词人。原本的她尽管出自书香门弟,却不拘小节,有着非一般女子所能及的豪放,坚强。因此,对于丈夫的离去,她并未堕落,反而写下了多少为世人所称赞的好词。尽管故事是如此的简单,可这其中的曲折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尽的?      花开后花又落,轮回几世也没有结果。你尘封在诗册,如同青灯伴随着古佛,凄凉、孤寂。多少落叶是你飘摇零落得浅愁?那纷扬尘世中,有太多的叵测。穿越青史的回流,有你对月孤酌,浓睡不消浅酒,却道海棠依旧,知否?那红尘梦,几人看透,几人看破,物是人非事事休,却为何欲语泪先流?几种相思,伴着多少闲愁,只无奈打眉头,又上心头,慢慢缠绕,挥洒不去。寻寻觅觅中,那又是谁弹指间碎了“倚门叩首,却把青梅嗅”的美好清梦,暮然回醒,不曾想,却是“只恐双溪舴一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阵阵觞情。      断线的纸鸢哭换不回,就如同那佳人已逝,无处可寻……      一城烟沙,映着那缕孤独的魂,尽管遥远,却依是那般轻柔如风,至情至性,可为何事如此凄凉?那折翼了的枯叶蝶,飞得到微亮明天吗?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并不完好,却依然靠着那仅剩的保护色,在枝头翩飞,永不停驻,飘洒着沉沦的季节。      纵然,飘落的叶有着无尽的萧瑟,也不曾忘却那曾有过的生机;散落的黄花是那么的枯瘦,但它永远记得的是自己曾拥有过的妖娆,美丽。而她,抑是如此,人们所望尽的是她的婉约或是深愁。遗忘了的是她曾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是如此的壮杰。      其实,我认为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嫁人,相夫教子,做一辈子的贤妻良母便是她们一生的归宿了。在那样的封建礼教下,平凡的女人们并不需要多好的文采。吟诗作对那都是男人干的事儿。而李清照却能留下那么多的诗词,或许归其原由不过是由于她的一生起浮实在太过动荡,使得她的感慨与愁怨太多,以至于不得不用诗词代替言语好好地宣泄出来罢了。      她的词,初读给人的感觉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伤感”。可越深读,你就会发现,其实她的词中不但带着深深的伤感,更多的则是自己对于生活的坚强不屈以及与丈夫的深厚情谊。从中,不难看出李清照是个十分至情至性柔中带刚的女子。即便遇到了再大的风雪,也能如那火红的枫叶,在一片枯寂的深秋中吐出一团团霍霍燃烧的火焰,美丽并存着坚韧。      从《点绛唇》到《醉花阳》,李清照——这盏诗运的佛门青灯辉煌了一时,却暗淡了一世,却让她那如萤火虫般的火点,如缀于夜空的明星一样,永不熄灭。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像李清照那样迎难而上,坚韧不屈的话,便不在会有那些自甘堕落,走向歧途的人了。无论当时的政治如何,我们都要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不能因人们的错误思想而做出一项令自己一生后悔的选择。需要记:不受束缚,就要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不让人们走入歧途才是真理,才是真正存在的价值!

李清照读后感 篇12

一向都喜欢婉约派的诗词,李清照的属最爱了,但是也仅仅是喜欢而已,并没有把每首都背下来,虽然每次都豪心壮志说要背完,每次都会被耽误。还是怪自己没有恒心吧。这次跟着师父学写诗,师父说一开始要背诗,其实光光背诗还是一件挺惬意的事,唐诗的类型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还是偏爱于宋词多点。背了好几首离愁的词,不是故意挑选的,按照顺序背下来,确实离愁的诗很多,怎么说,现在对于写诗还是没有多少概念,只是模仿还可以。分不清诗词的结构,每个词牌名的特点,这让我有点纠结。关于离愁的诗,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范仲淹的御街行和晏殊的.蝶恋花了,“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升级版,也是我的最爱。两首词基本都是先写景再抒情,寓情于景。落叶和西风肯定是少不了的,独上高楼亦是相同之处,可以想象的是登上高楼,听着耳边的风声以及树叶掉落的沙沙声,寂寥的看着只知道照亮朱户的月亮,加深了内心的离愁相思。“谙”意为熟悉,两首词都有用到。说说在这两首词里学到的词吧。欹:倾斜的样子。香砌:有落花在上面的台阶。练:素色的绸。(ps:练这个字貌似高中有学过,不过不记得了)。其实蝶恋花的景物描写更加生动,从景物描写中完全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哀愁,槛菊愁烟兰泣露,兰和菊都是象征着品格的高贵纯洁,愁的是菊,哭的是兰,实际上真正伤心的是主人公。其实背完这两首词心里感触还是挺多的,就是感觉用文字描述就有点困难了,正如写诗的时候,明明知道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却找不到正确的词。ps:写了一段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望师父指点一二。

李清照读后感 篇13

读完《李清照词传》,我才知道李清照的一生是那么的艰苦,困难。再回想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李清照,青州人,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少女时期的她,写出来的作品都带有灵性,就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般。这些词被一个叫赵明诚的男人看见了,很是惊讶。从此,他的心中就住下了她。

很快,赵明诚便娶了她,但安逸的日子保持不了多久。皇帝驾崩,新帝继位,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在朝廷做官,属于新党派的,而李清照的父亲确是旧党的。新帝更宠爱新党,打压旧党。还禁止联姻,于是李清照被迫无奈,离开京城,回到了京城,也回到了无边的相思。

但不久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因为宰相的迫害,罢官回家,不日去世。赵明诚便也回到青州,两人相见,一起赌书泼茶,其乐融融。不久,朝廷又用起赵明诚,去莱州当太守。便再也没回来,李清照又去莱州找他,得到的却是无尽的寂寞。

赵明诚51岁时因去朝廷上任而感染风寒,不日病死。听到消息的李清照,悲愤交加,又正值战乱时期,李清照一路逃亡,后又再嫁张汝舟。却遭家暴。李清照又是休夫又是上告朝廷,将张汝舟告进监狱。

后来,战乱平定,举朝欢庆。唯有李清照闷闷不乐,因为赵明诚死了,谁与她欢庆。

李清照,一个女子都有胆识,我们男人又岂能输给女生。

推荐阅读

上一篇:教师实习周记(合集5篇) 下一篇:支教实习报告汇集8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