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知识,并在实践中理解“引力”一词。
教学重点
通过桃子落地的事,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让他们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地心引力”一词。
教具、课件磁铁、金属片、地球仪、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地心引力”的科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将自己的手贴在黑板上,用粉笔勾勒出手的轮廓。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手也画在黑板上?”
师指着黑板上的小手问:“这些小手都能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2、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双特殊的手──(师板书:地球爷爷的手)
“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它能做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认真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交流收获。(教师鼓励学生说认识的字、词、句,也可以谈自己的新发现。)
4、教师检查字词情况:利用小组比赛形式。
三、读中生思、读中感悟
1、同学们刚才谈了自己的收获。老师相信,只要再认真读,你就会有不同的发现。老师看看谁又有了新收获?(鼓励学生再次朗读)
2、讨论交流,领会文本。
⑴地球爷爷的手看得见吗?
⑵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什么?
⑶借助实验,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心引力”。
3、实践活动:
⑴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领取磁铁、金属片。
⑵小组实验:请你拿着金属片慢慢靠近磁铁,你会发现什么?(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引力”)
4、在课文里,找出“地心引力”的例子。
地球爷爷就是靠“地心引力”来给小兔和小猴摘桃子的。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5、演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动画。
四、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人等立体模型。)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自由想像说。)
五、作业设计
1、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交换着读,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写字,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交流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咱们帮助小兔、小猴的忙,咱们从中知道了地球爷爷是有手的,它的手就是“地心引力”
1、汇报、交流。
2、小组擂台赛:谁还知道有关地球爷爷的知识。(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了解或感觉到的地心引力。)
二、趣味朗读,深入领会
1、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角色,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角色的语气。
如:小猴子──欢快、有礼貌、奇怪;
小兔──有礼貌、惊奇;
猴爸爸──慈祥、和蔼;
地球爷爷──稳重、有力。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三、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数数它们的笔画及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评价。
3、学生描红,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四、拓展实践
试验:
跳一跳,看自己能跳多高。课件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跳”的画面,讨论:在月球上为什么宇航员能跳这么高呢?
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课本剧,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2、学习缩写,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拓宽了解与《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等故事相关的内容。
2、准备人物形象的服饰、道具。
3、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猴王出世》的精彩片段。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色形象
1、播放《草船借箭》,观前布置思考问题。
⑴你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
⑵你认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2、学生自由讨论:
可以从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是否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谈;可以从故事情节的安排谈;可以从服饰道具的使用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在欣赏中学习,由此激发学生编排课本剧的兴趣。
二、赏析课文,体味角色形象
1、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等方面理解。
三、探究编排,表演角色形象
1、老师以《草船借箭》为例引导学生如何编排课本剧:
⑴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主要人物并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相关语句。
⑵学生简要交流。
⑶课文中有些人物神情并没有直接提供,作为编导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特点以及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想象他们的神情。如: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你们认为他们的表情可能是怎样的?
⑷课文中有些人物语言是运用专署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直接引用,作为编导该怎么办出示一段话──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如果你是编导,遇到这种转述的句子,怎么办?
(改编为直接叙述的句子,还可以进行合理的增补,从而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
教师小结:编排课本剧不能仅仅停留于课本,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还要进行必要的改编,形象地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展现给观众。有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进行拓展创编。
2、自主选择,分组创编:
⑴按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成四大组,推选出一个责任编导,负责执笔、汇总大家的意见。
⑵每个人选择一个角色,将自己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解透彻。
⑶交流讨论各自的角色体验,小组内进行整体性创编。
(根据故事情节,安排好各种人物的对白、出场顺序以及剧本内容。)
分小组的讨论、发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品味成功。
3、欣赏表演,评价表演:
⑴讨论欣赏要求,评价方法,准备推选出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认真倾听、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欣赏整个编排是否有创意。)
⑵分组表演:
先由编导简要介绍表演篇目、演员阵容、服饰道具,再进行表演。
⑶评价表演:
(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着重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入手;再从是否富有创造性来评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编导或表演者来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
4、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四、拓展延伸,丰富角色形象
1、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特点,为进一步创编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三国演义》《水浒转》《西游记》等。)
2、融合大家的合理性建议,尝试做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二次创编:
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引入
下周班队课我们班要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这次交流会要求每位同学抓住要点将自己喜欢的篇幅较长的文章,简要地介绍给大家。要介绍得好,首先要学会缩写。什么是缩写,怎样缩写呢?
二、揭题,了解要求
看习作要求,读一读,说说你明白了什么?画出来,并标出序号。
1、什么叫缩写。
2、缩写的具体要求。
3、缩写后的字数要求。
三、结合《景阳冈》缩写,掌握缩写的要领
1、读《景阳冈》原文与缩写稿,自学思考:
⑴说一说《景阳冈》一文有哪些要点。
⑵比较一下,缩写以后保留了哪些内容,删除了哪些内容。
⑶保留的部分是怎样连接成文章的?
⑷朗读缩写文章,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比较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2、全班交流讨论,初步掌握缩写的方法。
四、选出自己准备缩写的课文,交流讨论怎样缩写
1、每位同学将准备缩写的文章(《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或其他文章)多读几遍,理出要点。
2、小组讨论交流:
⑴所选的文章分为几部分,哪些部分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部分应重点写,为什么?
⑵保留的部分怎样改写,怎样连缀成文。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点拔。
4、试写初稿,教师指导点拔。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谈话导入,拟出故事会评比标准
1、我们的读书交流会马上要开始,我们将评出最佳缩写故事奖6名,你们说说,评选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2、师生共同拟出评比标准(即缩写的要求)
二、进行读书交流
1、小组内交流,全体组员共同评议。
2、全班交流:
⑴教师根据课前浏览初稿的情况,选择数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文章。
⑵其他同学边听边对照评比标准,看看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有没有不足之处?如果有,可以怎样修改?
⑶每一位同学讲完后,全体同学都可以当评委进行点评。教师予以补充。
3、评出最佳缩写故事奖6名。
三、全体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习作修改
教案 篇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乡愁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乡愁》一诗是撷取了哪些意象抒发情感的?有什么特点?
⑵所有的文学创作都要讲究形式美,诗歌尤其如此。《乡愁》一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⑶《乡愁》诗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前后四次重复,这样有什么好处?
⑷《乡愁》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诵读时应如何把握诗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课文。
有感情地朗诵(比赛)
四、拓展阅读
赏析其它乡愁诗,如:席慕容的诗《乡愁》、舒兰的《乡色酒》。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选择自已最拿手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诗(读诗、唱诗、讲诗、问诗)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卜、又、心、风”4个生字,认识2个笔画和2个偏旁“走”、“几”。
2、正确、流利儿歌朗读。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4、通过劳动实践,买菜、种种菜,进一步激发了解蔬菜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
2、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蔬菜;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准、记忆9种蔬菜。学写本课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小朋友都跟爸爸妈妈去过菜市场,请大家互相说说,菜市场里有些什么蔬菜呀?
2、这些蔬菜长在哪里呢?
二、走进菜园,学习字词
1、观看录像
想去菜园看看吗?(播放录像)菜园里的蔬菜可真多呀,仔细观察,把你认识的蔬菜名称说出来吧!
2、自主识字
这些蔬菜都有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字,(出示课文中带有拼音的词语)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一认名片上的字。
老师将九种蔬菜名称的词卡贴在黑板上,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取一个词带大家读一读。
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读音。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途径,如,“这个字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积极倡导生活中识字。
巩固词语:做找朋友的游戏,一个人拿菜,一个人拿词卡。(一人说“我是茄子,”另一人说“我是你的名字茄子”)。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卜、又、心、风”。
2、描红后各写两个。
3、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儿歌,了解一些蔬菜的特点。
2、创设情境,拓展识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音出示词语卡片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九种蔬菜,你现在能让它对号入座吗?
二、朗读儿歌并理解
1、这些词语,放到儿歌中会读吗?
2、合作读、指名读、齐读、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
3、读了儿歌,你知道了些什么?
4、表演读。
三、创设情境,巩固字词
为学校营养午餐排菜单。
1、我们认识的这些蔬菜还能做成小朋友爱吃的好多菜呢!瞧!(出示菜单:西红柿炒鸡蛋、萝卜烧排骨……)请小朋友先读读,然后选择几道你爱吃的菜,填在菜单上。
2、反馈:把菜单交给食堂,建议食堂采纳。
齐读词语和短文。
3、扩展活动
把自己认识的蔬菜、瓜果的名称制成图文结合的图片,课后交流。
板书设计
豆角细又长
黄瓜绿衣裳
茄子打灯笼
萝卜捉迷藏
辣椒尖尖角
南瓜越老皮越黄
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卜”、“又”、“心”、“风”四个字。认识3个偏旁“草字头”、“走字底”、“风字旁”和一个笔画“卧钩”。扩展学习本课以外的有关汉字,扩大知识面。
2、能力目标: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了解儿歌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乐趣,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识记生字、写好“心”、“风”是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准备:在教室四周摆放上蔬菜,有“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卷心菜、西红柿”等。在每种蔬菜旁插上表示蔬菜名称的字词卡片(要注拼音),然后在每种蔬菜分放上一个盒子,盒子里准备若干表示这种蔬菜名称的字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一组。
3、让学生画一张自己喜欢的蔬菜画,并想办法写上蔬菜的名字。(可以是一种蔬菜,也可以是多种蔬菜。不会写的字可以请家长帮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出示灯片),猜猜这是什么地方?(出示课题)谁来读一读?
观察图片,学生发言。小老师领读。
你是怎样认识“菜”和“园”的?
思考后学生自由发言。
二、认识蔬菜
1、观察菜园(灯片),有哪些蔬菜。
学生回答。
这里还有一辆大卡车,今天它把这些蔬菜也运了一些到我们教室里来了,小朋友想看看吗?看看、摸摸蔬菜,会读的就取走卡片。
学生活动,找卡片。
2、一共有几种蔬菜?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3、出示蔬菜(实物)。
学生举起相应的卡片。
4、任意抽读。
小老师带读。
5、游戏:走迷宫。
全班、开火车。跟字宝宝走出迷宫(分组读字)。
三、识字及指导书写
1、出示“卜”、“又”、“心”、“风”四个字。(强调“卜”读bo)
2、在田字格中范写。引导思考: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在书本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3、范写新笔画“卧钩”。
请学生上来书写。
4、认识3个偏旁“草字头”、“走字底”、“风字旁”。
同桌讨论,互读:开火车读。
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后回答。
学生记忆。
四、学习儿歌
1、认识蔬菜的颜色导入儿歌。
学生自由回答。
2、指导学生的朗读:
齐声读儿歌,指名读儿歌。
3、你觉得朗读儿歌哪里最困难?
小组解决。
4、儿歌朗诵比赛。
个人比赛、男女生比赛。比一比,评一评。
5、师总结。
全班表演读儿歌。
五、扩展延伸
1、你喜欢什么蔬菜,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你还知道哪些蔬菜?
学生上台介绍相关材料。
3、在教室布置“蔬菜瓜果园”,贴上学生的作品。
和家人到菜园里或菜市场看看,还有哪些蔬菜,并把它们用彩笔画下来,写上名称并注音。
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会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教师概括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并出示一些有关的照片,让学生感悟到对祖国自然、风土等特色,产生向往。
2、动员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式得到更多的信息?
二、建立与远方同学的联系
1、对,同学们想得好,我们可以与远方的同学建立“手拉手”活动。
板书:
策划“手拉手”活动2、要建立”手拉手”活动,首先得准备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建立联系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⑴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
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⑵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⑶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
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六年级黎明(《小艺术家》)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初一⑶班王加佳(《创新作文》初中版)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五⑵班刘易(我的好友的女儿)
深圳市南头小学四二班何晔(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附小六一班(电视栏目报道)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介绍自己(略)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⑴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⑵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⑶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⑷学生个体的进步。
⑸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真切情意。
2、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引入诗歌,理解题目,朗读题目
1、欣赏歌曲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重点学习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从相送时间之久体会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⑵抓住关键词“孤帆”、“远影”、“碧空”,体会诗歌语言特点。
⑶小结古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感受古诗意境。
四、学习
1、教师有感情诵读,学生诵读。
2、体会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验证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想象送别情景,体会送别之情,指导有感情朗读。
五、升华主题,读写结合
教案 篇8
一、交流习作内容
二、学生尝试创写,教师巡视,发现值得提醒的问题
先写好的同学自己通读一遍,发现问题并自我纠正。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三、交流评价
老师发现,在同学们的笔下,那花鸟虫鱼,那风雪雨霜都成了鲜活的生命。现在请几位同学把他们的作品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用心听,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好。
四、着手修改,比照赏析
1、相信刚才的欣赏与评价,对大家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请同学们拿起笔,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2、教师进行巡视与指导,发现经过修改后有很大改善的典型。
五、小组合作,互评互改
1、在四人小组内互相通读自己的作文,相互提出优点、缺点及修改意见。
2、各自修改。
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本节课设计采用板块式,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难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⑴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⑵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复述故事
1、导语激趣: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课外拓展
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五、课外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30、文成公主进藏
乐意进西藏
过河
怎样进西藏沼泽
听到死讯
背乃巴山
相会在西藏
建设在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