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课件(篇1)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 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 “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 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 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 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 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 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 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 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 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提出问题】 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 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提出问题】 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承转】 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 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 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 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 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提问,学生讨论】 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2)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王丹
湖北省宜都市外国语学校
一、教学预设
【教材版本】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1课时)【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教材分析】
在了解世界海陆分布之后,认识世界环境的地区差异就成为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因此在天气和气候一节中,教材从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以及空气质量日报等方面呈现了初中生应该了解的天气和气候的常识性知识。使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有一个逐步认识。能听懂、看懂一般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2、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举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对大气环境持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学法指导】自主、讨论、展示、总结
【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我把游戏融进课堂,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实施过程
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重新排序,按照天气-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气候的顺序进行,确保知识的连续性。【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爸爸去哪》雪乡视频
设计意图:熟悉的节目,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快乐的进入课堂。【讲授】环环相扣 推进新课
环节一 大话天气 寻定义
围绕“How is the weather today?”,让学生描述在上学路上所感受的天气状况。教师总结后,指导学生在书上对天气定义做上标记。
设计意图:描述当天当地的天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环节二 预报天气 认符号
自主完成天气预报内容,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怎样根据卫星云图判断天气?
2)卫星云图上的符号又代表什么含义? 教师配合课件讲解风向标。活动:我秀秀 预报天气
设计意图:预报天气不仅可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还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过渡:现在人们不仅关注天气变化还关注着空气质量。
PPT展示宜都轻度污染景观图,观察图片,思考问题,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环节三 析说天气 知特点
PPT展示一则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得出天气不仅和生活有关还和生产相关。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天气。
承转:我每天都在关注天气,可有一天……
设计意图:教师讲述自身经历,得出天气多变的特点,使课堂更有亲和力。环节四 话说气候 道特征
指导学生阅读气候的概念及特征,展示云南普者黑和宁夏沙坡头景观图。设计意图:鲜明的对比,直观的感受,让气候稳定的特点更突出。环节五 快速天空 找区分
指导学生填图,教师参照板书强调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练习】环节六 全班PK赛 扫难点
ppt展示含有12个罗马数字的表格,每个数字可以超链接一个题目。12个题目中有判断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语句,2个综合题目,还有惩罚题目(手绘风的符号)。全班分12个小组,小组4人为单位答题,并选一人为代表为他组选题。
设计意图:人人参与,调动全班积极性。通过竞赛检验学生重点知识掌握情况。【作业】环节七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布置三个课后作业。
1、请你概括一下宜都的气候特点。
2、请你绘制宜都一个星期的天气预报。
3、请你收集和天气或气候有关的谚语。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设计意图:题目1描述宜都气候特点,联系生活。
题目2检测天气符号掌握情况和动手能力。
题目3收集天气和气候谚语,联系生产生活。体现地理学科特点与生活有用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
三、课后反思 自我挖掘
本课通过七个环节完成天气和气候的学习。首先歌曲和视频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通过朗读任务卡,让学生很快融入课堂,明确学习任务。第一环节用一句简单的英文“How is the weather today?”提问,在英译汉的同时学生有一个短暂思考的过程。思考自己对当天当地天气的感受。之后寻找天气的定义和第二环节预报天气识符号是熟悉教材的过程,在经过小组探究把图文材料结合在一起探讨天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和天气的特点。快速填空是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法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差别。游戏环节一是在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二是通过游戏达到检测目的。现对本节课优、缺点总结如下: 主要优点
1)基础扎实,重点突出
应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个模块的学习,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落实。同时巧妙应用游戏一环将本节最突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分,用不同的语句呈现,个别语句还要求学生分析原因。有效构建了本节知识脉络,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率和参与度。2)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充分
从导入《爸爸去哪》雪乡视频,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顺势导入,水到渠成。
3)教学过程流畅
本节课,以“雪乡”为导,“今天天气怎么样”为铺垫,激趣引思,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中探讨,快速天空等环节落实基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描述宜都气候特征、手绘天气预报、收集天气谚语,更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体现。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大话天气,析说天气,学以致用等环节,对这点有较好的体现。5)有创新
主要表现在:全班PK赛等环节。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生讨论的仍不够充分。2)板书应更明细化。
3)教学内容的呈现应更情景化。
4)引导不到位。例如,常见天气符号识别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几组符号之间的规律。像扬尘、沙尘暴及强沙尘暴三者之间相同点都由大写字母S和箭头组成,不同之处就是箭头标注不同。由于我的引导不到位,学生把14个符号她是怎么背下来的一一进行列举。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3)
第四章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会描述天气,并感受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侯。
2.通过对天气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好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学难点:
读懂卫星云图;掌握预报天气技能。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夏天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生答略)那今天为什么不穿了?是因为天气和气候都发生了变化。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气和气候。
翻开课本到67页,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2.新课讲授
【板书】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通过播放一则天气消息引入天气。【想一想】
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学生阅读),说明天气的主要特点: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
问:这段材料告诉我们:天气有什么特点呢? 师:短时间 多变 【板书】
一、天气
阅读P67:找出天气定义以及如何描述天气,总结出天气特点。用同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总结气候的定义及特点.【动动脑】
我们天气可以用晴、雨、风力大来描述天气,你还能说出哪些词语是描述天气状况的呢?快快动起来,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板书】二、气候 【感悟生活】 从呱呱落地到今天的初一生活,我们已经经历了数个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给我们留下了不一样的感觉。每年冬季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每年夏季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呢?阅读P67:找出气候定义并总结出气候特点。【即学即练】
下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赤道地区终年炎热 2.昆明四季如春 3.东边日出西边雨 4.张掖夏季多雨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过度: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燕子低飞阴雨到等。谚语虽能反映天气变化,但不能准确的描述天气变化。怎样准确的反映天气状况,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电视、电话、手机、广播、报纸、上网,看云识天气„„学生们各抒己见。【板书】
三、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1.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并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卫星云图中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含义?
②你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吗?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③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报天气预报的? ④天气预报主要描述大气的哪些状态? 2.解说卫星云图及天气符号等内容
随堂活动:①读图4-2,在彩色的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地方呈白色、有的地方呈绿色,而另外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 色都有什么含义呢?②给一分钟时间速记天气符号,并用课件展示强化记忆[抢答]。③请判断出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并强调风的符号,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风符是如何表示风向风力的。
过度: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活动: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预报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学生板演]。小结:如今人们外出,只须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是否增减衣物等,因此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板书】
四、天气与人类的关系 【七嘴八舌】
通过对天气的了解,可以发现天气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就各行各业而言,天气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一起说说假如我是„„要留意哪些天气现象?
第一组:我是农民 第二组:我是司机 第三组:我是飞行员 第四组:我是渔民
总结:天气不但影响到人们的出行,还影响到各个行业,所以,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过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因此出现了空气质量。
【板书】
五、关注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的优劣,一般就用 空气污染指数 来表示。
指导学生看视频,并谈感想?你我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善空气质量?(雾霾天气影响巨大。低碳生活,绿色出行。让我们把白云还给蓝天,让美丽回归自然,重造我们美丽的家园。课堂小结: 让学生盘点收获。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4)
1、能抓住重点和难点,比如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比如对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的学习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2、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幻灯片的图片选择能体现教学要求,动画的制造也游刃有余,并且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知识点衔接自然,过渡紧凑,对学生理解整个知识点有帮助。
1、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这次讲课好像很多是沿用了我平时讲课的方式,这个需要改正吧,所以,以后的课,要多以新课改的要求出发,多想想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要多想点‘花头’。没有充分的准备的另外一个方面是试上,周四下午课件框架刚出来就去试上,上完发现有问题,容量太多,上到一半就已经下课,本想考虑只上一部分内容,再做课件的话时间已经来不急了,只能删掉一部分内容,也导致后来上课的时候,老担心时间来不急,上课说话的速度就变的很快,因为老教师告诉我,一堂课最基本的是要保证教学完整性。
2、对学生的评估,上课及时调控能力有待加强。教学的设计是按照我对我们学校的学生了解而制作的,在我的学校上,学生也能配合的'不错,可能是我自己的学生我了解,学生对我也熟悉的原因,而借班上课,刚开始的时候,就发现我的问题学生很多都答不出来,那就是我的问题设计有缺陷,我必须加以引导,可是我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引导,他们才能得到答案,那样时间就消耗得比较多,这个在上课得时候我自己也感觉到,所以,前半节课,我的节奏稍微还慢点,到后面就越上越快,就怕时间来不急。
3、没有专业老师指导的弊处,也是这次开课总结的。一直都是传统的上上课,偶尔在校内开课,也都是非专业的政治历史老师听课,可能他们对教材和地理学科的不了解,每次上课都说课上的还好蛮好的,教学设计没问题,基本功还好,而这样的开课结果对我来说,进步就慢很多,这个也是我经常想请专业老师听课的原因。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以“新课改”要求做为出发点,并且力求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化。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5)
第1课时(多变的天气)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认识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点一、天气及其影响
读右图,回答:
1、什么是天气?如何来描述天气状况?
2、天气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思考:天气有哪些特点?天气与气候有何不同?
知识点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下边卫星云图中的各种颜色代指的意思是什么?
2、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天气符号,你知道的
还有哪些天气符号?
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
Ⅰ1~50优
Ⅱ51~100良
Ⅲ1101~150轻微污染
Ⅲ2151~200轻度污染
Ⅳ1201~250中度轻污染
Ⅳ2251~300中度污染
Ⅴ300重度污染
3、获知天气情况的途径有哪些?
想一想:怎样制作天气预报?
知识点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读右边表格,回答:
大气污染指数、空气级别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是什么?
思考:防治大气污染有哪些方法和措施?
知识网络:天气及其影响天气特点同一时刻,不同的天气不同
同一地方,不同的天气不同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阴晴、风、和的情况
蓝色:
多变的天气明天的天气怎样卫星云图绿色:
白色:,越白表示
天气符号:晴、阴、小雨、雷阵雨、大雪、
沙尘暴、雾、多云、冰雹
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
二级良
101-200
中度污染
五级〉300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天气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天说变就变,刚才还阳光灿烂,现在已是乌云密布,这说明天气是________;第二,同是在中午,济南下起了大雨,而北京却是艳阳天,这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区天气可能差别___________。
2.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_________、气温和___________的情况。
3.预知近期天气,可以及早作准备,充分利用______的天气,避免和预防_____的天气危害。
4.在卫星云图上,不同地方,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________,表示云层______,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_____________。
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日天气的变化,而且还越来越关注每日______________。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__________的影响;另一方面受_________的影响,并且受其影响还比较大。
7.下列描述不是天气现象的是()
A.晴转多云B.今天有大雾C.风和日丽D.冬冷夏热
8.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这么大的雨,明天肯定还有雨
B.刚才还晴得好好的,突然狂风暴雨,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C.今年夏季天气多云到暴雨
D.我们这里天气这么晴朗,北京也一定是晴天
9.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A.稳定B.多变C.表现为冷热D.表现为风雨过程
10.对风的预报主要内容是风向和风级,下面对风向和风级的理解正确的是()
A.风向是指风的去向,如“西北风”说明风来自东南方吹向西北方
B.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如“西北风”说明风来自西北方吹向东南方
C.风力指风的强弱,风力最大时风级是10级
D.风力指风的强弱,风的级数越大,表示风力越弱
1、今天“降水概率100%,温度3~8℃”是说()
A.今天肯定有雨,气温可能是3°C,也有可能是零下8°C
B.今天100%没有雨,气温是3°C和零下8°C的平均值即零下2.5°C
C.今天100%有雨,今天最高气温是零下8°C,最低气温是3°C
D.今天一定有雨,且最高温度是3°C,最低温度是零下8°C
2、下列描述中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A夏热冬寒B小雨夹雪
C四季如春D冬暖夏凉
3、下列关于卫星云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大气图像
B卫星云图白色是云雨区
C因台风移动迅速,卫星云图不能正确显示
D卫星云图,可以直接显示暴雨出现的位置和强度
4、对于天气预报和制作过程正确的是()
A.观测一接收数据一处理资料、制图一分析判断一做出预报
B.观测一接收数据一分析判断~做出预报
C.观测一处理资料一分析判断一做出预报
D.观测一接收数据一分析判断一处理资料、制图一做出预报
5、下列天气现象,在山东省的内陆地区不多见的是()
A.雷雨B.雾C.台风D.雨夹雪
6、明天大家约好去春游,可天气怎样呢?小明同学说他刚看过电视,为了表现一下自己,小明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图形后说:“这就是明天的天气情况。”
右图就是小明画的图形,请你说出天气状况:
(1)天气由_________转________。
(2)风向____________,风力___________。
(3)最低气温_______℃,最高气温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
7、课外调查
阅读材料: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几天或几个星期,那些直径小于10微米的则可以渗入到血液中,并携带有毒重金属和细菌以及其他污染源。而每一个人平均每天呼吸几百万立方米的空气,儿童呼吸的空气重量大于他们的体重,工作和运动量大的人呼吸的空气量就更大。因此人们如果不断吸入受到污染的空气就会对身体产生慢性不良影响,如果吸入受到严重污染的空气可以造成哮喘或死亡。
读完上面材料,我们认识到了大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给全国乃至全世界30多个国家带来灾难的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形成就跟环境污染密切相关。所以每位同学都有义务保护好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环境,首先要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状况。请你作一个课外调查,调查我们周围空气有没有污染,人类活动通过哪些方式污染了我们的大气?把你的调查结果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污染大气的人类活动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的污染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收集天气与生产、生活有关的谚语,并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这些谚语中所包含的道理。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6)
本节书内容较为简单,但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为体现以学生为本,针对我们农村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面,本课学案侧重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活动的核心是“动”,即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为此,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动”
学生兴趣是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和条件。枯燥、沉闷的气氛与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法只能使学生趣味索然。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精心设疑,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求知欲的根本途径。如“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天气的词语,请你们写在纸上,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得最多,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小组成员个个绞尽脑汁,尽其所能,说的说,写的写,唯恐落后,结果全班同学共写出了20多个关于天气的词语,如“阳光灿烂”、“阴雨绵绵”、“乌云密布”、“骄阳似火”等等,居然一个不错。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赛一赛”“争做优秀预报员”谁能用恰当的词语描述“今天的天气”、“昨天的天气”,学生更是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此时,实际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天气”这一内容的学习。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会想象。
如在教学“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背的话,那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容易混淆。所以本人在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改变以往的教法,效果大不一样。首先让学生先看看天气及其相应的符号,紧接着是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的天气?同学们大胆形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晴天嘛,太阳光芒四射”;“阴天有乌云,所以见不着太阳”;“三角形的东西砸在人身上感觉很疼,所以冰雹用三角形表示;“沙尘暴的.沙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S,另外沙尘暴是随风前进的,所以在S上再加上→来表示”同一种天气符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释,此时,教师不是给予权威的结论,而是给予不断的激励和肯定。在这一想象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7)
知识点:
1.天气与气候区别: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的时段内的具体状态,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天气平均状况,特点是相对稳定性。
3.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是影响气候的最主要因素。
4.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判读典型气候图。
一、你会判断吗?
3.“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0C~80C。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 )
11.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看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大陆东岸的气候有:( )
12.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则比较湿润,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13.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1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句所描述的自然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1.A.B两低气温年较差大的是______ ,读图可判断A地位于_____带,B地位于______带。
2.A.B两地中属于冬雨夏干的是______,终年多雨的是______。
3.读图可判断A地气候类型是______,B地气候类型是______。
材料A:每年秋收以后,许多机场的飞机因为附近村里的农民焚烧秸秆空气能见度低,而被迫停航。
材料B: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因一场大雾使家庭和工厂排出的烟气无法扩散,地面中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加,致使4天中死亡4000人。
材料C:美国阿那空大铜矿的冶炼厂排出的含砷废气,使周围牧草受到污染,24千米内的牛、羊、马等家畜中毒,其中中毒的羊多达3000多只。
(1)材料A说明,污浊的空气严重影响了( )。
(2)材料B说明,空气质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 )。
(3)材料C说明,有毒气体对( )和( )也有危害。
(4)由此看出:空气质量一方面受( )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 )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影响尤为重要。
材料D:赤道地区的绝大多数居民一生中从未亲身经历过下雪的天气。
材料F:春节期间,我国北方居民喜欢到南方旅游,感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海风;而南方的人们则愿意到北国观赏冰雕、雾凇,领略那种晶莹剔透的绝妙风景。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资料,提出两个地理问题(只提问题,不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变暖的一个征兆是南北极地区永久冰雪的快速消融。跟踪考察表明,在1978年~间,北极地区的冰盖面积缩小了约6%,即每年实际减少约3万平方千米;冰层的平均厚度也由原来的310厘米减少到180厘米。北极熊等极地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洲冰山脱离南极大陆的速度与日俱增,南极大陆冰盖的体积迅速缩小。
(1)全球气温明显变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8)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的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的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学情分析:天气气候天气预报等都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问题,平日中较为熟悉,但可能并没有认真思考,没有仔细观察其中特点。教学方法:启发式、创设地理情景 教学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创设地理情境:今天你感觉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
这些都是描述什么方面的问题?一般学生会回答:天气、气候。我们常说天气和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区别? 讲授新课: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特点
1、让学生说一些形容词如:风和日丽、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等等,让学生猜测那些形容天气?那些形容气候?
2、学生朗读课文,找到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
3、师生总结:天气:短时间、具体状态、多变性
气候:多 年、平均状况、稳定性
4、在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后,回到刚才的设问,说出答案:(书59页活动3)
风和日丽(天气)暴风骤雨(天气)四季如春(气候)阴转多云(天气)
(承接)天气和气候又分别研究些什么?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天气或气候?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天气预报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通过平时学生观看天气预报引出天气预报的概念,主要内容。
1、天气预报的概念
2、常用天气符号
(1)利用书58页图4—1和和多媒体图片逐一讲解主要常见天气符号
(2)详细讲解风力风向符号:风杆、风尾、风旗、风级、风向(风的来向)
边讲边练:书58页59页活动
三、卫星云图的判读
1、引导学生分析卫星云图作为一种航天照片,各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事物。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白色是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欲浓,下雨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大气环境检测
合作利用书59页活动,自学为主,学会识读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小结: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作业:调查凯里的天气状况,和空气质量状况。让学生搜集整理下节课交流。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9)
气候与天气
二、说教学重难点
1.1.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1.2.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3.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5.说教法、学法 6.7.说教材:
8.本节教材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8.1.教法指导 8.2.以教无定法,以学定法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8.2.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8.2.2.多媒体图像比较法:利用图像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8.2.3.问题解决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问题解决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8.3.学法指导: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这些特点,主要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8.3.1.比较法:利用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的能力。
8.3.2.快速记忆法:带着一定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紧紧抓住教学时机,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持很好的课堂节奏。
8.3.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教学程序:
8.4.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一)由课题疑问法导入新课:(5分钟)
9.教师首先由课题导入疑问,展示一些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成语或诗句。如风和日丽、终年炎热、长夏无冬、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雨过天晴、雷电交加、清明时节雨纷纷、东边日出西边雨。提问“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由学生以小组讨论之后,请代表来回答。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今天的天气与气候。
9.1.理由: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的,但如果能采取利用课题线索来提出疑问导入,往往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教学时会更具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性将得到增强。同时激发初中的兴趣与求知欲。带这明确的目标来学习更有效。9.2.(二)、讲授新课
10.由天气预报活动导出“什么是天气?”(8分钟)
10.1.请两位同学给大家预报今天的天气。(可以请班里声音比较洪亮的同学)。教师抛出“预报天气主要预报什么?的问题。得出“阴晴风雨”答案。接着设计“天气预报是预报几天的短时间还是几的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得出短时间的答案)通过这些循序渐进且简单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导出“天气的概念?”
10.2.(板书天气概念: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11.理由:
12.活动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接着根据循序渐进和直观性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什么是天气?”印象深刻且深化理解。
13.用图片比较法理解天气的特点(4分钟)
14.展示不同天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天气一样吗? 15.由学生得出天气特点:(短期)(多变)
16.理由: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智力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利用图片比较联系法,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图片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在掌握中提高。17.用快速记忆法与联想法来认识天气符号(8分钟)
17.1.联想法:为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接着介绍体现天气的符号。比如说风向符号时教师引导学生联想 “为什么用F来表示风向?”引导学生思考得出风跟F相通。形象生动的记住。17.2.快速记忆法:由于天气符号比较简单。在这里采用快速记忆法。放映:风向标的识别,并作简单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即在风杆上标有风尾、风旗的一端;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即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为2级,简单介绍之后。通过1分钟分快速记住课本上的 “主要的天气符号”1分钟后,教师放映不同风向标、天气符号让学生自己辨别,由同学抢答。得出最佳记忆队。给出适当的奖励。
18.理由:教育心理学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抓住教学时机,由于时间有限,又有了确定的目标。每位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控制课堂的节奏。
19.解决问题法引出气候(9分钟)
20.引导学生回到课前的问题,让学生找好描写天气的词语,老师提问“剩下的就都是描写气候的词语吗?”有助于发现学生是否对天气的理解透彻。便于查漏补缺。再提出如“长夏无冬”和“四季如春”这些词语是否也有天气多变特点?”从而引出“气候相对稳定的特点?”(板书气候特点:相对稳定)由于之前已经详细地讲了天气的概念,引导学生对照天气来认识气候。最后再由教师总结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然后由学生对照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来区分两者的差别。再由教师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差异。这时再来验证之前关于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是否正确。这时课前的疑问就得到了圆满的答案。
21.理由: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回归问题法与比较法结合来讲解会更具体、透彻。便于学生掌握,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该课的重点。21.1.归纳总结:(5分钟)
21.2.让学生合上课本或者教师适当的遮挡板书来展示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基础的学生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与内容,再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评议。有利于学生自己查漏补缺,强化知识框架,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最后教师在小结。21.3.布置作业:(1分钟)21.3.1.21.3.2.让学生利用天气符号、风向符号自制天气预报图。
收集描述天气、气候的四字成语或诗句,俗语等。再次巩固学习重难点
六、板书设计
21.4.利用纲目式的板书方式,使整节课的知识框架简单明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与整理。21.4.1.1.天气与气候 21.5.天气 21.5.1.21.5.2.概念 特点
21.6.(二)天气预报 22.天气符号 22.1.(三)、气候 23.概念 24.特点
24.1.(四)、天气与气候的异同
课堂师生活动过程流程表:
25.教师由课题疑问法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区分天气与气候的问题来学习,接着由天气预报活动导出“什么是天气?”再用图片比较法来理解天气的特点用快速记忆法来认识天气符号,再回到课前问题来认识气候,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这个问题解决,这节课就基本圆满了。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查漏补缺,以强化理解,最后再由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5.1.七、教学反思
26.本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以学生主体活动为突破口,逐步引导多渠道学习,采用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2、体现激励教育的原则。如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在教学中不断肯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进步。27.把学法与教法、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课件中,把各种有代表性的图片引入教学中,提出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当中担任引导作用。由于自身的不足,造成种种缺陷,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10)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环节
一、歌曲引入新课(幻灯片1~2)。
幻灯片1:观察屏幕上的图片,哪些和今天的课堂内容有关?
幻灯片2:欣赏海尔兄弟动画片主题曲。引入本节课堂的话题——天气与气候。
环节
二、天气的概念及与人类的关系(幻灯片3~8)。
幻灯片3~4:天气的概念以及表现形式。
幻灯片5:思考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幻灯片6~8: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术语。
环节
三、天气预报(幻灯片9~23)。
幻灯片9:过渡与转折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0~11:知识拓展——过去民间了解未来天气的主要依靠天气谚语,了解常见的天气谚语。并在11片转折提问,这样能正确预知未来的天气吗?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2~15: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几种主要的形式:电视、广播、电话、报纸、网络。在15片引导学生阅读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内容。
幻灯片16~17:掌握几种主要的天气预报符号。
幻灯片18:学生活动,模拟电视城市天气预报过程。
幻灯片19~22:电视天气预报中卫星云图的识别。
幻灯片23: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
环节
四、我国的气候特点(幻灯片24~34)。
幻灯片24~25:为26片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提供知识铺垫。
幻灯片26:我国气候特点之一——气候类型多样。
幻灯片27:通过做练习、复习旧知识(气温与降水)来总结我国气候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著。(问题答案:1.广州、2.北京、3.海口、4.武汉、5.哈尔滨。共同之处是气温高时降水多,季风气候显著)
幻灯片28~33:季风气候的成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其特点——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期,季风气候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也有影响。
幻灯片34:我国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
五、知识小结(幻灯片35)。
环节
六、课堂练习(幻灯片36~37)。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11)
一、教材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
(板书课题,以及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含义:
2、组成:
3、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主要作用
干洁空气N2
O2
CO2
O3
水汽和固体杂质
4、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
(教师点拨,学生阅读课文和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完成表格。)
依据分层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对人类的影响
学生回答探究1;点评略。
探究2: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安全的运行在高空大气层?
探究3: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竖起的“W”的形状。(由探究3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取决于大气的受热状况。引出下文)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课本图2-2-4,分析说出
探究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对当地有何影响?
探究5: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6: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探究7:在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上,标出长波辐射,解释保温作用的道理。
探究8根据活动题2-2-5温室保温示意图,试解释温室保温的原理
集体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那么,大气受热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气的运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和不同条件下风的变化。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含义:
2、组成:
3、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
4、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讲解18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7,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肖玉荣审稿人胡玉芹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12)
本节是在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介绍影响到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锋与天气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阐述天气现象形成原因,为第四节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等提供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形成原理。
(2)了解冷锋与暖锋的区别,掌握锋面过境前、过境时与过境后的天气变化
从本地的雨引入,探讨雨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关注本地天气现象及其成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加之收听天气预报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他们也有了一些对天气现象的初步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于天气的成因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对天气系统有了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还比较弱,这节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安阳人,安阳是我们朝夕相伴的家乡,每个人心中一定有很浓厚的乡土情结,那你最喜欢咱安阳的什么呢?(师生互动)我就偏爱安阳的雨!跟我一起,坐在窗前,品品雨,一年四季,春天的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可却潜藏巨大的能量,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几夜间,把大地装扮得绿意盎然,万紫千红。夏天的雨,任性,泼辣,刚烈。秋天的雨,安静,沉稳了些,冬天,银装素裹,冬雪皑皑。
安阳的雨,科学数据表明,夏季占了64%,秋季19%,夏秋占了83%。夏秋多,冬春少,那雨是下多了好还是少了好?(师生互动)
如果我们能知道雨的成因,准确预报,就会使我们的生活更主动,从容,合理安排出行,提前预防和防范,将损失降到最低。其实在安阳雨90%是锋面雨带来的,那什么是锋面呢?锋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和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最常见的天气系统之一,锋与天气。
2 锋面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并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自主探究。
教师讲解:
1锋,交锋的意思,谁和谁的交锋?
(生答:冷气团和暖气团)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的界面就是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为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锋。
2锋面的形态,图上看是个倾斜的面,这个面为什么没有直立起来呢?(激起思考)
看锋面两侧的气团性质,一冷一暖,冷的沉甸甸的,占据了锋面下方的地盘,暖的',轻飘飘的,占据了锋面的上方的地盘。冷暖性质不同,因而锋面非直立,而是倾斜的。
3在锋面附近,暖气团向上爬,越向上爬,温度越来越低,就会凝结,成云,致雨。锋面附近多阴雨天气,我们再来看,一冷一暖,存在巨大的温差,有温差就会有压差,有压差就会有风,因此在锋面附近,刮大风下大雨,风雨交加。那风雨过后,温度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
(生答:那得分情况,看谁的势力强大,总的来讲,有三种情况)恰好,我们可以按势力强弱分为三类锋面
用动画形象讲解冷锋:
顾名思议,冷气团主动进攻,长驱直入推动暖气团迅速爬升,到高空暖气团遇冷成云致雨。从图画中概括冷锋的特征:
暖锋,准静止锋交给学生,分别讨论形成原理和特征,调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过渡:我们学习锋面理论就是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的,接下来看看在生活中的锋面的实例。
冷锋过境前,安阳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过境时,冷锋势力若特别强,大风,降温,下雨。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雨过天晴,气温变低,气压升高。)以安阳冷锋过境前后,特征分析,引导学生组织语言。结合生活实际,
(案例一沙尘暴)沙尘暴,漫天黄沙,天空模糊,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出行。
(案例二雪)大雪纷飞,缓解冬季旱情。但多了便成灾了,人们的出行不便,大棚压蹋,低温冻害,农业减产,交通中断。
暖锋过境天气情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习过境前中后天气情况。生活里案例,渐渐变暖的现象,如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
这节课给我们的感受是,用我们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习地理知识让我们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大自然。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13)
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熟悉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知道主要天气符号。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收听,收看和天气预报;初步学会识别我国卫星云图上云雨区域的分布及其变化,推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3、情感目标:通过普及天气预报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强科技兴国的意识。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天气符号,判读天气预报图,说明主要地区当日的天气状况。
1、卫星云图的判读,判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1、电脑课件的内容包括:
(2)图片资料。
2、天气符号的活动卡片;教师自制的竞赛表格。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小组竞赛活动法,包括合作讨论、识图与绘图、角色扮演等。
学生表演小品——四个学生分别穿上不同的服装,模拟在北极、英国伦敦、新西兰和家乡四种天气情况(暴风雪、雨天、晴天、阴天)下相互问候的情景。
(生答)进一步启发学生复习思考天气的概念及特征,再配以媒体显示天气的概念。
师:家乡夏季的天气有晴有阴有风有雨,无论天气怎样我们都只有一个感觉,是什么?
师:夏季比较热冬季比较冷,这是家乡的什么特征呢?
(生答)启发学生思考气候的概念及特征,媒体再显示气候的概念。
教师再进一步强调天气与气候的本质区别。用媒体展示表格,并引导学生完成。
师:
再通过媒体呈现两张图片并配以人物对话。
(一张雨天的图片,一位小朋友解释到:“今天的气候好糟糕,一直在下雨,都造成了交通堵塞”。一张为沙漠景观的图片,一位小朋友解释道:赤道地区天气终年炎热。)
请同学判断人文对话是否正确的描述了图片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强化天气与气候的差别。
师:我们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差别,那么我要问问大家,你们最关心的是天气呢?还是气候?(生:天气)。
师:天气状况与人们息息相关,人们都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当天或者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呢?(生:报纸、拨打电话120、天气预报等)
师:对,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1)引言:观看录像——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节目”的片头部分,大家看看现在播音员身后出现的一张图片叫什么名字?(卫星云图)。突出卫星云图的重要作用。
(2)观察录相: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想想卫星云图上有几种颜色,每一种颜色代表了什么地理事物?
(生: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雨区)。
同学们看一看,白色的云层都是均匀的吗?白色的深浅与云层的厚度有怎样的关系,又会导致怎样的天气呢?
(生:白色越浓,表示云层越厚,这种云层的下面降水就越大)。
(3)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一轮:通过对照地图册20页的卫星云图和地图册43页的中国政治地图,让学生判断中国什么地方雨量较大?什么地方是天气晴朗?红队思考中国什么地方降雨量最大?蓝队思考中国什么地方天气晴朗?
(1)引言:
继续观看录像——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节目”的片段,提问:你注意到在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师指出要看懂它们,首先得认识天气符号。
(2)小组相互合作记忆天气符号,发现天气符号的特征,寻找最佳记忆的方法。教师必要时指出天气预报的符号表达的内容和天气状况具有一致性。
(3)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二轮:红队派出两名同学充当考官,一名同学通过展示台展示天气符号卡片,另一名同学任意点蓝队的同学起来回答,回答时间必需控制在三秒中内,否则就算蓝队同学失一分。反之亦然。
⑷继续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
(生答)它可以表示风向和风力。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5)通过课件,教师演示风符的构成(风杆和风尾),风符如何指示风向?(风杆与风尾一起指示风向),怎样表示风力的大小?(特别强调风尾永远都是顺时针转动)。教师再展示不同的风符号让同学来判断,从而进一步强化、加深印象。
(6)游戏——红蓝大比拼第四轮:红蓝队分别按要求演示不同风力与风向;举行小组之间的画风级、画风向的游戏竞赛。
⑺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五轮;放映中央一台“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城市天气预报,然后两队分别派出队员来竞聘气象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教师担当考官。
同学们,我们学习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就是要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天气预报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帮助
三、利用天气预报为人类服务
1、教师简要小结本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指出了解天气预报的宗旨就是利用天气预报为人类服务。
2、游戏——角色。各队抽签,根据所给某地的天气情况和虚拟身份,小组讨论设计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的行动指南。
(司机遇到了雨加雪的天气,导游遇上了雷阵雨的天气等等,他们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
师:请你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气状况。(包括洁净的和污浊的)
师: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48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大气污染指数?
2、大气污染指数的大小与空气质量的有劣有什么关系?
教师提问:请大家读图3。9中我国各大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找出最好、最差和自己家乡的)。
大气质量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1、当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时,人们可以正常活动。
2、当大气污染指数达到100~200时,健康人群可出现刺激症状,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3、当大气污染指数达到200~300时,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
4、当大气污染指数大于300时, 人也要避免室外活动。
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原告:人类,另一组为被告:大气。主题:污浊的大气危害了人类(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污染大气)。
要求:原告与被告必须用事实证据指控对方,但过程中不的设计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声音洪亮、语言准确、逻辑清楚。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交通、旅游、气候。
4、造成各种间接的经济、精神损失。
2、农业生产活动污染大气;
3、人们日常生活污染大气。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人类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治大气污染呢?
教师总结
4、国家采取政策措施,如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对随地吐痰者实行罚款、实行环境收费标准
1、概念: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降水等)的综合。
1、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2、天气预报的产生。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天气与气候的特点。
2学会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能阅读电视天气预报。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阅读天气预报中的简单天气预报技巧。
2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更好地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2了解大气对我们的重要性,唤气保护大气和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学会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能阅读电视天气预报。
2、能区分气候和天气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
1生活体验、比较、图像识别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了解天气、气候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准备
多**课件、粉笔、**。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展示:大雁南飞,鱼类洄游。
q: 这些动物的节律预示着什么?
师:对。从炎热的夏天到寒冷的冬天的逐渐变化是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让我们了解一下气候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新课讲解:
一、天气
神舟六号就带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带着中国人民的骄傲顺利地升上太空。
当天上午,神舟六号几乎无法升空。你知道为什么吗?
a: 天气,因为那天下雪了。如果雪再下多一点,恐怕就飞不起来了。
1天气如何影响你的生活?(谈一谈)
2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天气?
看电视,听广播,拉出天气预报* *,检查互联网。
通过对天气图的分析,得出自己的**天气。
通过气象观测,我们可以做出自己的天气预报。
3、展示书本上关于上海的天气预报(上海明天阴到多云,有时有小雨,降水概率15%,偏南风3级,15℃~23℃)。你知道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吗?你知道他们的含义吗?
二、气候
讨论:你知道一年四季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吗?
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量不同。我们可以说气候在不同的季节是不同的。因为气候是指某一地区的长期天气特征,它包括平均和极端天气条件。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比天气更为持久和深远。
农业生产、运输和旅游活动受到气候变化的极大制约。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思考: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两者又有什么联系?
本文介绍了各种气象术语的含义和符号。
a: 一般天气预报包括五个要素:云量、降水量、降水概率、风向、风速和温度。
1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平均和极端天气条件。(注意与天气的概念进行区别)
思考:你能帮我们找出什么描述天气吗?哪些是气候的?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夏季多雨,晴到多云,雷雨夹杂,夏热冬冷,雪花飘飘,终年高温。
2中国的气候差异很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造成的。
三、小知识
天气预报是根据当前和近期的天气形势,运用大气变化规律,对某一地点未来某一时期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它是在分析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征、群众经验等进行综合研究的。如我国**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
利用卫星云图**可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电视台每天**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巴比伦人用云的形式来气象。公元前34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论》中描写了不同的天气状态。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00年有天气预报纪录。
古代的天气预报主要依靠某些天气现象,例如人们观察到日落后往往有好天气。这样的观察积累并形成气象谚语。但这些谚语中有许多是不正确的。
自17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开始使用科学仪器(如气压计)来测量天气状况,并利用这些数据做出天气预报。但长期以来,人们只能利用当地的气象资料进行天气预报,因为当时人们无法将资料迅速传送到远方。直到1837年电报的发明,人们才能够利用大面积的气象数据进行天气预报。
20世纪气象学发展迅速。对大气过程的理解越来越清晰。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数字天气出现并迅速发展。今天,它已经成为天气预报的最重要的方式。
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天气与气候课件(篇15)
本节课以三个活动“天气离我们有多远、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关爱气象关爱生活”贯穿始终,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趣味化,创造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建立了探究、体验、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学,师生共同成长进步。
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对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应尽量与当地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开心,学得有意义,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内容比较抽象,概括性强,学生不容易懂。需要大量的例子和地图结合进行教学,而且还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展开联想。气候的名字不统一,比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名称很笼统,学生容易搞混淆。气候特点表述不一,也让学生不好记。所以在讲这一节时应该让学生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