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最新鸦片战争观后感(必备八篇)

2024-01-24 08:38:13 鸦片战争观后感

鸦片战争观后感(篇1)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1981年初版到1997年再版,作者始终坚持了他在**中国近代史发基本规律时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坚持了他在表述中国近代史发展基本规律时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意见。虽然有些具体的结论在学术界还有很多的讨论,但是他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指导原则还是让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们引为参考。

纵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为宗旨,以历史唯物论研究中国近代史,富于创见,颇具影响,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就,得到学术界一至很高的评价。该书系统地叙述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后,中国是如何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文描述和分析了100年来中国革命的几个高潮和曲折。作者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观点来看待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在经过了两千多年基本上停滞的封建社会以后,社会政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动荡和变动。

作者认为如果把每次革命高潮时期和在它以前的准备时期合并起来,那就可以把1840-1919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是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40—1864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和农民战争时期;第二个是从太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第三个是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到辛亥革命(1901—1912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涨的时期;第四个是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1912—1919 年),这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酝酿的时期。

我相信读者们按着这条清晰的路线去了解那段历史一定不会觉得枯燥,而那些一件件一桩桩悲痛的事件都让每一位爱国人士都深感沉重,悲痛不已。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集权的君主**制度,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的滞后,思想文化的沉闷,各级党的腐败。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

到了太平天国的兴起,洪秀全等人利用被“修饰”过的上帝和人民的迷信号召农民起义,拜上帝会(附:我之前看了一本名叫《中国历史之谜》的书,书中否认了拜上帝会的存在,认为只是后人的误解,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文献和与太平天国交战的清朝官吏的奏报及书信上没有出现“拜上帝会”字样,对此不知老师有何看法?)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农民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旧封建王朝的胜利,但胜利的果实总是被地主阶级以某种方式偷走。洪秀全等人上台后,出现了官民两种制度,引起极大不满。新王朝仍然是地主阶级的政权,农民仍然处于封建压迫之下。

在作者看来,太平天国的城市政策带有致命的弱点,他们所设计的整个社会由废除剥削制度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组成的方案,也就很明显的不过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田亩制度》中提出来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从未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真正实行。

可见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在必行。同时也暴露出了仅靠农民起义的弊端,因为虽然他们富于社会经验,见多识广,更多权变和机灵,但是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流寇主义、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阻碍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再后来,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旨在推翻清朝**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但以本人的浅见,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当时社会和国民素质还不足以推行资本主义,这其中需要一个类似君主立宪的过渡阶段,而那时的中国不得不处在了一个不土不洋的尴尬阶段。当时许多遗留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如清末土地兼并、政治经济侵略和西方列强压迫等。

他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但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如果继续,它将是另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面孔。不幸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夺走了,这把中国推入了一个困境。

正如作者所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这是诸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没有把任何社会现象都归结于阶级问题,或者只是用阶被级根源来解释,也没有把把任何社会矛盾都说成是敌对阶级之间,或这个阶级和那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当时,旧阶级虽然衰落了,但仍然存在。新班虽然升了,但还没有赢;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使中国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进一步复杂化。所以绝对不能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简单化、公式化。

作者着墨不多,用事实再现了那段悲痛耻辱的历史,着力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无形中激起了读者对民族英雄的钦佩敬慕之情和对**贼的愤怒不满。

这么多次的革命最终都悲壮地以失败告终,中国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苦苦地挣扎,救国之路该怎么走?强国之路又该如何?这是每个国人都应该深思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用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只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让中国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巧妙地化解各种危机,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倒。

该书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是用马克思主义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锋,他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贡献是需要认真加以总结的。

我曾在别的一些文章里看到其他有观点认为谋略处是不存在,不知到底事实是怎样。

鸦片战争观后感(篇2)

又重温了这部电影,感觉还 是很揪心。小的时候看不懂,只记得课本中经常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在鸦片战争下,当时的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列强的欺压。想到这儿,电影中的一幅幅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不论是从我国的官员和百姓身上,还 是从英国的议员和商贩那里,都或多或少的解了一点鸦片战争——一场让我们永不能遗忘的战争。

这部电影,其实大快人心的地方也就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特别是当成吨的鸦片倒入石灰池,随烟覆灭的时候,我们揪住的心会有一些释放,毕竟我们看到了鸦片的结果,这在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厄运的东西在一百多年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还 有一点值得赞扬的是此次战争虽然激烈,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清朝的文官武将无一人投降。

这场战争源于鸦片,有人说它的引发是因洋人的利益受损,殊不知,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就连英国女王最后都说“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可见她的欲望是有多大。所以发动战争只是时间问题,首先得找个借口,这样才好下手。所以这么看,他们无疑是狡猾的狐狸,算盘打的还 是挺精的。但我从他们议会成员口中发现,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中国的了解还 是很广泛的,让人深思的地方很多。有人称中国泱泱大国,一个皇帝,一种语言,四亿多的人口,实在是难以捉摸,还 有人称宁愿游过大海,也不愿坐军舰前去。这些人他们不主张战争,贸易则是最佳方式,但最终,英国议会以271赞成打仗票数击败了262票反对票数,悬殊不是很大,这一点我们也看出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对方,反而被这一点绊倒在起跑线上。

割土地无疑是要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命。但是琦善还 是向英军“赐和”赔款不说还 开放通商口岸,割香港,这让我想到关天培将军所说的那句话“牙齿乃骨骼所生,肤发乃血肉之表,血肉骨骼捷受之于父母”,这不就意味着我们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给了他人,最后只能变得血肉模糊吗。最后当跪了一地的皇子面对先朝的列祖画像时,那哭声是多么撕心裂肺。亡国匹夫之痛,何况是穿龙袍的人。

鸦片战争观后感(篇3)

再说一说林则徐本人。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是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

林则徐家境虽不好,但父亲林炳日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由于林宾日幼时家贫,到十三岁才入书塾,常常被同学嘲笑,为免儿子和自己一样命运,教书时便将他携入塾中,抱在膝上,一同听学。林则徐四岁时,父亲林炳日带他进私立学校教他读书写字。

7岁时,林则徐就已经精通文体学知识,这在当时还很早。由此可见,林则徐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林则徐也是个好学生。他12岁时被选为佾生。

后来,林则徐通过父亲认识了汉学家陈寿祺。陈寿祺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对社会问题和官场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的匡时思想对林则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林则徐最好的朋友是郑光策的女婿梁章菊。两人少时已经交往甚频,而梁章巨早已接受郑光策“经世致用”之学,这也就加深了林则徐“经世致用”之思想,两人同时立下“经国救世”之志。这也是林则徐成为世界新星的重要原因。

古代的读书人大都为考取功名,以步入仕途。林则徐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但是他的仕途并不算一帆风顺,在早期多次变动,甚至还有因官场黑暗主动请辞的经历。

其中,更重要的是成为张师诚的手下。张师诚当时位极人臣,对典章大政等政治学问均有所知,他将自己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一一传授给林则徐,使得林则徐的个人能力飞速的提升。然而,林则徐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保守官僚

嘉庆二十一年,林则徐被任命为南昌科举人。他的朋友魏源和龚自珍因为科举的严重弊端,甚至人才的毁灭,多次与他发生争执。由于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林则徐可以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

经过多年的调查,林则徐认定鸦片对人体危害最大,于是下定决心禁烟。在禁烟的开始,林受到了道光皇帝的多次嘉奖以及鼓励。然而,在英国战争之后,由于反派的诽谤,道光皇帝惩罚了林则徐,并将其遣送至新疆的ili。

这时,林则徐终于意识到旧制度的颓废,逐渐成为新学校的领导者。

总体评价,林则徐无疑是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在事实上确实激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但论及此事,林则徐非但无罪,反而有功:他成功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开始与发展。他也是中国的第一批学习外国体制技术希望强国的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同时,在水利、廉政、剿匪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同许多伟大历史人物一样,林则徐是人,不是神,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的犯下了许多错误。林则徐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即将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独立受到严重威胁的时代。

他和爱国开明的封建士大夫魏源、龚自珍等人一起,矢志探索挽救腐朽的清王朝,臻国家于富强和外御强敌、捍卫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之道。他把反对外来侵略和维护清朝统治当作解除“ 内忧外患” 的两大重任。他早年病得很重,毅然到桂林镇压天地会起义,说明他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林则徐的局限性恐怕主要在此。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作为一篇论述面较小的文章很好地帮助我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令我受益匪浅。

鸦片战争观后感(篇4)

又重温了这部电影,感觉还是很揪心。小的时候看不懂,只记得课本中经常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在鸦片战争下,当时的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列强的欺压。想到这儿,电影中的一幅幅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不论是从我国的官员和百姓身上,还是从英国的议员和商贩那里,都或多或少的解了一点鸦片战争——一场让我们永不能遗忘的战争。

这部电影,其实大快人心的地方也就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特别是当成吨的鸦片倒入石灰池,随烟覆灭的时候,我们揪住的心会有一些释放,毕竟我们看到了鸦片的结果,这在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厄运的东西在一百多年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还有一点值得赞扬的是此次战争虽然激烈,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清朝的文官武将无一人投降。

这场战争源于鸦片,有人说它的引发是因洋人的利益受损,殊不知,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就连英国女王最后都说“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可见她的欲望是有多大。所以发动战争只是时间问题,首先得找个借口,这样才好下手。所以这么看,他们无疑是狡猾的狐狸,算盘打的还是挺精的。但我从他们议会成员口中发现,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广泛的,让人深思的地方很多。有人称中国泱泱大国,一个皇帝,一种语言,四亿多的人口,实在是难以捉摸,还有人称宁愿游过大海,也不愿坐军舰前去。这些人他们不主张战争,贸易则是最佳方式,但最终,英国议会以271赞成打仗票数击败了262票反对票数,悬殊不是很大,这一点我们也看出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对方,反而被这一点绊倒在起跑线上。

割土地无疑是要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命。但是琦善还 是向英军“赐和”赔款不说还开放通商口岸,割香港,这让我想到关天培将军所说的那句话“牙齿乃骨骼所生,肤发乃血肉之表,血肉骨骼捷受之于父母”,这不就意味着我们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给了他人,最后只能变得血肉模糊吗。最后当跪了一地的皇子面对先朝的列祖画像时,那哭声是多么撕心裂肺。亡国匹夫之痛,何况是穿龙袍的人。

洋人的贪婪加上当时我国的懦弱,使那自称最好的炮台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变得不堪一击,棍棒始终对付不了枪炮,我们要变得强大,不是只读几本书,要从内心为国家着想,放眼看世界,才能不被淘汰。即使现在的中国已经屹立世界之端,但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很多的。

今天在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上看完了《鸦片战争》这部优秀的电影,可以说回顾中国之前的屈辱史让我倍受感染,思绪也瞬间被打开。

在这部电影中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但其中最令我思绪绵绵并且意久弥长的是片中林则徐说:“现在世界上已经大国林立了,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以及他在被发配到新疆临行前拜托琦善把一个地球仪交给皇上这两幕。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在清朝之前或是说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长河中在世界所有国家中一直都是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但可能正是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傲慢让中国变得不可一世。(他确实需要点失败来警醒下自己了)

于是,所谓的天朝,完全笼罩在一片愚昧之中,在无知的闭关锁国中早已落后于西方的先进文明,之前积累的所有优势瞬间土崩瓦解。而大清国在战争来临前仍还 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因为无知所以虚妄!

在你还 在“怡然自得”时,别人可能已经走了很远。

最终两国兵戎相见时,只能是以卵击石,失败妥协也就不可避免。空流几滴民族英雄的血泪罢了!

所以我一直很佩服---改革开放的创举,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下开放的问题,开放意味着信息的流通,意味着两个不同的个体之间交流的过程,这透漏出一个我认为最为重要的理念—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一直把学习看得非常之重,因为我深知其重要性,每个单独的个体,不论你是多么多么的优秀,相对于整个大的群体来说绝对只是缥缈。所以,任何个体,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地学习。

今天在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上看完了《鸦片战争》这部优秀的电影,可以说回顾中国之前的屈辱史让我倍受感染,思绪也瞬间被打开。

在这部电影中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但其中最令我思绪绵绵并且意久弥长的是片中林则徐说:“现在世界上已经大国林立了,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以及他在被发配到新疆临行前拜托琦善把一个地球仪交给皇上这两幕。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在清朝之前或是说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长河中在世界所有国家中一直都是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但可能正是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傲慢让中国变得不可一世。(他确实需要点失败来警醒下自己了)

于是,所谓的天朝,完全笼罩在一片愚昧之中,在无知的闭关锁国中早已落后于西方的先进文明,之前积累的所有优势瞬间土崩瓦解。而大清国在战争来临前仍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因为无知所以虚妄!

在你还 在“怡然自得”时,别人可能已经走了很远。

最终两国兵戎相见时,只能是以卵击石,失败妥协也就不可避免。空流几滴民族英雄的血泪罢了!

所以我一直很佩服---改革开放的创举,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下开放的问题,开放意味着信息的流通,意味着两个不同的个体之间交流的过程,这透漏出一个我认为最为重要的理念—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一直把学习看得非常之重,因为我深知其重要性,每个单独的个体,不论你是多么多么的优秀,相对于整个大的群体来说绝对只是缥缈。所以,任何个体,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地学习。

记得去年的夏天,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位于东莞市虎门镇的鸦片战争博物馆。

从广州坐车出发,约一小时就到了虎门,踏进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林则徐纪念碑。林则徐是福建人,清朝时的一个大人物,著名的“虎门销烟”就是他组织和指挥的。是我们的民族英雄。离开林则徐纪念碑往左走,就到了销烟池,销烟池有两个,呈方形,比游泳池小一些,池子旁边有一涵洞,通向大海。爸爸说,别看池子不起眼,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就在这两个池子里销毁了二万多箱鸦片,也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我问爸爸为什么要销毁呢?爸爸说,鸦片是毒品,是英国侵略者用来毒害中国人的,人吸食鸦片后就会上瘾,骨瘦如柴,什么事都干不了,弄得家破人亡,害国害民。我心想:这些外国人怎么那么坏,林则徐真是太伟大了,鸦片烧得太好了。

离开了销烟池,再往前走就到了一幢三层楼的门前,上面写着“鸦片战争博物馆”,走进大厅,陈列柜里摆了很多东西,有鸦片烟具、大炮、火药缸、大刀、长矛,还有洋枪洋炮等等。有一样东西,特别引人注目,它黑黑的、圆圆的,大小有的象乒乓球,有的象铅球。讲解员阿姨说,这就是鸦片,它是从婴粟这种植物里提练出来的,当时主要在印度种植,提练好后英国人把它运到中国来,毒害中国人。阿姨说,虎门销烟后,英国人不服输,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大船大炮打败了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把香港给抢去了。

走出博物馆,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国家不强大,就会有人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让祖国更加强大。

鸦片战争是一部真实的历史电影,它讲述了清朝时期大臣林则徐因销毁鸦片而引起一场战争的故事,我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人生道路。

林则徐是大臣中支持销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上书给道光皇帝,指出如果不立刻阻止英国卖鸦片,几十年后,中国就恐怕没有能战斗的人了,军钱也全用来买毒品了,中国也就陷入危机了。道光担心自己的江山和统治受到影响,便让林则徐去广州禁鸦片。到了广州后,林则徐立刻围住了英国贩鸦片客商,并逼迫他们交出了鸦片,在虎门销毁了它们。然而好景不长,英国人见林则徐销毁鸦片后恼羞成怒,再加上英国女王本身就已对中国虎视眈眈了。于是,一场战争引发了。英国占领了定海,并继续向着中国心脏——北京进发,情形迫在眉捷,中国人面对英国强大的势力,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最终,懦弱的道光以林则徐为替罪羔羊,罢了他的官,令大臣琦善前去求和,以割香港为代价,终于结束了这场战争······电影中的主人公林则徐的销烟行为令我十分敬佩,他那种为了国家不畏权威的无私精神以及挺身而出,不顾自己安危的精神彻底打动了我。这样一位有气节,有民族责任感的英雄,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尽管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也还是无法力挽狂澜,我国的腐败已无可救药,昔日的辉煌不复存在,就连那自称最厉害的炮台也瞬间灰飞烟灭。当时的中国就像英国人说的;骄傲、自大、不堪一击。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的中国虽然富强,但我们也不能骄傲自满,要以古人为镜,才能使中国更加强大!

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正视和反思曾经屈辱的历史。我们也要反思过去,使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祖国。

鸦片战争观后感(篇5)

电影《鸦片战争》观后感

近日,我观看了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鸦片战争》。这部电影以其详实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使我对这段中国历史上的困境和希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电影从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朝社会情况入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幸。清朝政府的腐败、内忧外患的局势,使百姓遭受着难以忍受的剥削和压迫。电影中饰演小商贩的人物,给了我更清晰的感受,贫农百姓所遭受的痛苦和无奈。虽然他们辛勤耕种,但却被地主们侵吞其劳动果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剧痛的对比,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电影对其进行了真实再现。电影中井井有条的剧情,展现了清政府在这一战争中的软弱和无能。电影中的道光皇帝虽然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君主,但他始终未能意识到外国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威胁。在他的领导下,清朝政府一直奉行和平主义政策,尽可能地回避战争。然而,这种软弱的态度却引来了外国势力的欺凌和蔑视。电影中,英国的一位外交官对中国官员说:“对中国来说,贸易才是第一位的,其他都不重要。”这句话直击了当时清政府的软弱立场。这让我深思:如果中国政府当时能够早日意识到外国势力的入侵和威胁,加强国力,采取果断措施,也许鸦片战争的结果会截然不同。

电影中还重点刻画了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和对国家尊严的维护。武林高手郑成功、大侠戚继光等英勇而不畏牺牲的人物形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在战火中奋力杀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智慧。电影中排山倒海的甲午海战和郑成功率领清军兵临城下的一幕,更是让人肃然起敬。他们的身影激励着我,让我深信只要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除了深刻揭示了历史真相,这部电影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精神。电影中,中国少女巧遇外国教士,并与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的存在,无疑使我对中国人民的宽容与睿智倍加钦佩。虽然当时中国人民遭受著名的痛苦和不公正待遇,但他们并未对外国人抱有敌意,而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着他们。即使遭受着鸦片战争战争的洗礼,中国人民仍然对外国势力采取友善和包容的姿态,互相学习和合作,这也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电影最后一幕,国旗在风中迎风招展,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在这段艰难岁月中对国家的热爱与坚持。

通过观看电影《鸦片战争》,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电影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困境和希望,以及中华民族对外侵略的抵抗与团结精神。更重要的是,电影激发了我对国家尊严的敬意和对民族团结的重视。中国历史上有过痛苦的时刻,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团结进取,继承前辈的遗志,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欣欣向荣。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刻苦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为实现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告慰那些为国家献身的英雄,并为他们的付出而自豪。

鸦片战争观后感(篇6)

《鸦片战争》观后感

很荣幸的因刘老师的军事理论课而借机**了电影《鸦片战争》

看完《鸦片战争》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感悟,其中的一句话: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引人深思。

道光年间,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决定用武力侵略中国,并多次用武力挑衅中国。林则徐早就觉得战争要来了。在禁烟的同时,他积极备战,同时联合人民力量与英国作战。但因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打死村民林维喜)的发生,鸦片战争撑地打响。

其实早在1839年,在中国禁烟的消息传至英国时,英国国会对此深度讨论过,最终得到结果是军事力量攻打中国,根本原因其实在于工业革命后,英国为夺取原材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决议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龙发生冲突。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各有轻微损失。

1840年6月22日,一场漂亮的准备工作完成,大批**人进攻中国。6月28日,英国侵略者到达广州海平面,第一批英国侵略者抵达齐国。此后,林则徐奋力拼搏,但由于实力和装备悬殊,最终以失败告终,双方进行了谈判

谈判阶段时,英**队的无理要求,中国**没办法接受,中国**准备全力作战。但好景不长,从虎门,一直北上,中**队无一胜仗,全部失败,这也是没办法。国家太落后了,没有先进的**设备,再加上清**的无能导致了这样的结局。

清**的无能,社会制度的衰败,经济技术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湖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人都感到末日的降临,这种情况下域外必受到很大的限制。

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时代呼唤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鸦片战争当中,清**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

在这两年的战争中,同样的决策失误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这不仅是由于清朝的腐败,也是清朝腐败的具体表现。正是在这种清朝统治集团的情况下,英国的优势才得以显现和发挥。

通过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让我们知道国家应该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否则就会遭到别人的攻击。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每个人的小康社会而奋斗!

鸦片战争观后感(篇7)

林则徐是大臣中支持销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上书给道光皇帝,指出如果不立刻阻止英国卖鸦片,几十年后,中国就恐怕没有能战斗的人了,军钱也全用来买毒品了,中国也就陷入危机了。

道光担心自己的江山和统治受到影响,便让林则徐去广州禁鸦片。到了广州后,林则徐立刻围住了英国贩鸦片客商,并逼迫他们交出了鸦片,在虎门销毁了它们。然而好景不长,英国人见林则徐销毁鸦片后恼羞成怒,再加上英国女王本身就已对中国虎视眈眈了。于是,一场战争引发了。

英国占领了定海,并继续向着中国心脏——北京进发,情形迫在眉捷,中国人面对英国强大的势力,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最终,懦弱的道光以林则徐为替罪羔羊,罢了他的官,令大臣琦善前去求和,以割香港为代价,终于结束了这场战争······电影中的主人公林则徐的销烟行为令我十分敬佩,他那种为了国家不畏权威的无私精神以及挺身而出,不顾自己安危的精神彻底打动了我。这样一位有气节,有民族责任感的英雄,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尽管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也还是无法力挽狂澜,我国的腐败已无可救药,昔日的辉煌不复存在,就连那自称最厉害的炮台也瞬间灰飞烟灭。

当时的中国就像英国人说的;骄傲、自大、不堪一击。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的中国虽然富强,但我们也不能骄傲自满,要以古人为镜,才能使中国更加强大!

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正视和反思曾经屈辱的历史。我们也要反思过去,使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祖国。

鸦片战争观后感(篇8)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鸦片战争》,这部影片主要描写了1838年鸦片在我国泛滥成灾,道光皇帝派遣两广总督林则徐去虎门禁烟的事。

影片中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那一幕深深的留在我的脑海里:他把从英国商人那里缴获来的两万多箱鸦片全部销毁。熊熊烈火烧掉了给人们带来灾难的鸦片,也烧掉了英国商人的嚣张气焰,看得老百姓拍手称快,林则徐那高大的身影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政府打了败仗,从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把自己的.领土――香港割让给了英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我国政府的多方努力,到1977年7月1日我国才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此时,据鸦片战争已有157年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毒品曾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极其深重的灾难,时至今日,毒品这场来势凶猛的世纪之患正无情的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因为我们青少年的好奇心强,,判别是非的能力差,对毒品的危害性和吸毒的违法性缺乏认识,最容易接受毒品的侵袭,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禁毒的知识,深入了解毒品的危害,树立防毒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要盲目追求享受,赶时髦,寻求刺激。平时生活要有规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一个思想健康,奋发向上的人。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鸦片战争电影观后感 | 鸦片战争的观后感 |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上一篇:红色的电影观后感推荐 下一篇:最新仙剑观后感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