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思想,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通过学习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学会三角形按角分类。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4.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通过电脑动态展示,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及角的边、角的顶点等概念。如果在角的两边取一定长度,得到两条什么线?把这两条线段连接起来,这是什么图形?
二、感悟抽象建立表征
1.师:我们学过了“三角形”(板书课题),说一说你见到的物体中,有哪些面是三角形的?(红领巾、三角板、三角巾、房梁等。)
2.做练习纸上的习题。做后讨论下面的问题。
(1)题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2)题中哪些图形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由否定例证突出“围成”、“线段”这些词。)
3.师: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4.讨论后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5.(课件展示图形)
(1)师:这是一个三角形。它由3条线段围成。请看整个三角形,3条线段(边)围成三角形,除了原有的线段(边)之外,还有了些什么?(还有了角、顶点。)
(2)请指出图中的边、角、顶点。(注意学生指的是否正确。如“边”是连接两个端的线段;“角”是从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之间所夹的平面部分,“顶点”是两条边公共的端点。方向方位都不能指错。)
(3)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三、回归生活感悟特性
1.小实验:
(1)教师拿出一个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轻轻地拉两个图形。
师:各有什么感觉?(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三角形拉不动。)
思考:其中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道理?
(2)师:(拿出一张容易活动的椅子)这张椅子前后晃动。我们一起动手把它修好。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这张椅子不再晃动?师生共同用木条钉椅子,并指引学生看到木条与椅子的两条边框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椅子就不晃动了。
小结:一个三角形,只要它的3条边的长短固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定不变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师:三角形的这种“形状不变的稳定性”,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三角形的分类
(1)电脑显示说出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这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学生自学课本P136
(2)学生动手操作(按角给三角形分类)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结: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画图操作感悟关联
1、复习“垂线、垂足”的概念
2、阅读课本第137页“从三角形……叫做三角形的的底”。
3、画“高”。
(1)理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
(2)确定一个顶点,找出它的对边。图略:
(3)用三角板画垂线
操作程序:①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底(对)边重合。
②将三角板沿底(对)边向前平行移动。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顶点。
③左手按住三角板,右手画垂线。
(4)基本操作训练,要求只将三角板摆好,垂线暂不画。
4、教学“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的底”。
(1)让学生找出“顶点”和“垂足”,以及“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2)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通常画成虚线,并标明直角符号。学生画高时,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3)用直尺量这条高的长度。
五、游戏——摸三角形
(1)摸一个直角三角形,摸好后举起来让大家看,看谁摸得又对又快。
(2)摸一个钝角三角形。
(3)摸一个锐角三角形。
六、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
认识三角形课件【篇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二、新授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求学生在三个角上随意添笔构画。
当学生画出新的图形后,再从若干图形中抽象出三角形,老师进一步引导:那你们想认识三角形吗?你们想认识三角形的什么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2、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三角形的?在学生举出一些例子后,提问: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生的叙述必定不够严密,我们就可以从三条线段围成三个方面加以引导,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小黑板出示下图,指出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板书: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三)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小组合作搭建一个长方形框架和一个三角形框架,
拉长方形框架。(变形)
后拉三角形框架。(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框架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稳定的特性做哪些事情?
(四)教学三角形的分类
1.取出第一个信封里的三角形卡片,认真观察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再分类摆放,并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1〉。独立尝试,看一看、比一比、分一分。
〈2〉。小组内交流分几类,依据什么。
〈3〉。集中汇报,说明依据。此处注意点拨不同分法,激发学生探索求异,勇于创新的精神。
板书锐角三角形:三个锐角
三角形按角分直角三角形:一个直角
钝角三角形:一个钝角
判断三角形: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
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2.再取出第二个信封里的三角形卡片,小组内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看一看各边有什么关系?再分类。
小组派代表汇报
〈1〉。三边都不等。
〈2〉。两边相等,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特点
〈3〉。三边都相等,认识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板书:
三、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小黑板)
(1)。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2)。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6)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7)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2、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3.思考题
图中分别有()个锐角三角形,()个钝角三角形,()个直角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课件【篇3】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 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
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
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习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 用 小 棒 情 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能
否
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 : 10、4、5 B : 10、6、4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4+5<10 6+4=10
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5、6、10 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 4+5>6
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10+4>5 10+6>4
10+5>4 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⑺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问题: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为什么?
结论: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
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cm 5cm 6cm
4cm 2cm 2cm
5cm 5cm 5cm
补充问题: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能还是不能。
想一想:第二个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习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解释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习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认识三角形课件【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2、理解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意义
3、认识等边三角形特征,理解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过程
1、投影出示:
(1)
按角的特征,给这些三角形分类。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让学生讲出集合图所示意义。
2、这是三角形按角分类情况,三角形是否按边也能进行分类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讨论这方面的内容。
二、等腰三角形认识
1、请学生分别量一量补充练习第一题每一个三角形的边长。
通过测量发现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2、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意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1)提问: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关键是什么?
(2)找一找等腰三角形,练1练第2题
3、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看书自学
(2)指名学生回答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3)练习:补充练习第2题。
三、认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学生操作:
(1)过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作底边上的高;
(2)先剪下这个等腰三角形,再沿着高把等腰三角形对折。
(3)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原来的等腰三角形变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而且两个图形完全重合)底角的大小怎样?
2、归纳小结: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是对称轴。
3、全体学生练习
(1)练1练第三题:
(2)判断练习:补充练习第三题。
四、等边三角形认识
1、取出上题中4号图,学生量一量各边的长度。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2、得出等边三角形的意义:3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并指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操作并讨论: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他有几条对称轴?
(3)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的大小怎样?
4、归纳小结: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是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是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五、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者关系。
1、三角形按边分可分哪几类?
2、比较它们的异同:
3、归纳三者关系:
用集合图表示,与按角分类集合图进行比较。
六、总结讨论
1、今天学了什么新的平面图形?
2、说说他们各自的意义、特征,是否是轴对成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七、布置作业课堂练习:练1练第1、4、5题,作业本[77]
认识三角形课件【篇5】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 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课件【篇6】
(一)单元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以两个小学生参观建筑工地的所闻所见为素材,引起学生对角与三角形的认识的学习。以此为素材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点:
(1)三角形在建筑领域中应用的比较广泛。
三角形在建筑业中应用的非常广泛,比如说房顶的大梁,大桥上的拉索,体育馆、飞机场的顶棚支架,铲车、吊车的脚手架等,到处都有三角形。因此,我们选择了建筑工地为素材,应该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2)启迪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教材设计了两个参观的孩子,将整个单元串在了一起。通过2个孩子的对话,不仅引出对角与三角形认识的学习。而且还能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要像情景图中的小学生一样,树立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的意识。
2、情境串
(二)单元知识分析
(三)单元信息窗解读
(三)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由于本单元主要是概念教学,且概念比较多,所以重点也比较多。
?角的度量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之所以确定这三点作为教学重点,一是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和学习使用量角器,难度比较大,量角和画角的教学如果不到位的话,则必为后续学习埋下隐患;二是三角形的分类是以后学习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三是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过程是体现归纳推理、割补等数学方法目标的过程,因此,不能忽视。以上三个重点处理好了,其他的概念就已能够迎刃而解了]
难点:
?角的度量
?三角形内角和推导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四)单元主要编写特色
本单元除了秉承青版教材的其他特色外,还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色:
1、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按照这一理念,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比如:第一个活动,用拉一拉框架的方法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第二个活动,用搭一搭木条的方法,认识三角形的意义;第三个活动,通过先剪一剪,再分一分,然后再量一量的活动,给三角形分类;第四个活动是用先量一量,再拼一拼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一个活动是用摆一摆、量一量的方法探索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这些活动的创设,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在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图形之间的关系,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单元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链接青版四下40页),除了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外,还与五边形等图形相比较,这一点是其他教材无法比拟的。苏教版在教学此部分内容时,是这样编排的:(连接苏教四下25页)(人教版四下81页)与我们的教材相比,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数学方法的渗透都要逊色得多。
信息窗1(32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为挖掘机施工现场。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参观挖掘机施工现场的场景。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只有一条:铲斗臂上各种类型的角。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进一步认识角(平角、周角的初步认识及角的意义的概括)(2)角的度量(认识和使用量角器)和角的分类(3)角的画法。
3.教学建议
(1)区别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关系
第一次接触平角、周角,学生从感官上总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很难区分图形上那点微弱的区别。在这里教师最好能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题目(比如说:你能说说平角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吗?或者画一些图形,其中有的是直线、也有是平角、有的是周角,也有射线或其他图形,让学生去辨析),引导学生从概念的本质和直观图形两个方面真正理解其意义。
(2)测量不同方向的角的度数是难点,教学时要浓墨重彩
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线,在度量角的大小时,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学生很不容易掌握,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让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实验,多练习,切实突破难点。
(3)角的画法不能忽视
我们经常说教材是一种平面媒体,那么,它就一定有它的局限性,虽然教材在学习角的画法这一内容时,试图用几个箭头体现出画角的流程,但是还是不够清楚,所以教学时,教师要示范演示或者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画角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白画角的步骤到底都有哪些,要先画......再......然后在画......
4.注意的问题
(1)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认识周角、平角及量角、画角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活动的角、三角板、量角器等都是本节课必备的用品);在量角器的认识教学环节中,有条件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的呈现出1度的角。让学生直观地认识1度的含义。另外,教学用量角器量角、画角时,有条老师,最好能用实物投影仪或其他媒体向学生展示交流和反馈过程。
(2)注意操作的有效性:适时、适度、适量。
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动手操作只有与数学思维有机结合,才有价值,否则你的操作活动就会成为一种摆设,或者是一个形式上点缀。动手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其思维的提升,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要适时、适度、适量,才能充分体现其有效性。
(3)备好操作材料。
5、自主练习
38页第9题39页第13、14、15题课外实践
信息窗2(40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为塔吊施工现场。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参观塔吊施工现场的场景。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只有一条: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三角形的认识和特性(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4)三角形三边长度间的关系。
3.策略建议
(1)灵活处理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
前面在谈到本单元教学他色的时候说过,本信息窗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完成对所有概念的学习。这些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特别用拉一拉的活动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及用拼一拼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活动非常有必要。拉一拉让加深了孩子们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体验),拼一拼,比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更有说服力,因为量角器的测量是有误差的,而用拼一拼的方法来证明既科学又直观。有些活动,我们可以根据你的学生的实际,来灵活的处理,比如,第二个操作活动,用木条搭三角形方法说明三角形有三条边,起点有点低,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已经接触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已成为不争的真理,用不着再搭一搭,因此这个活动必要性不大。第三个活动,给三角形分类,先让学生动手剪,然后再分类,这个剪的必要性也不是太大因为通过剪来感受三个角的具体有多大,也不是太合适。可以直接给孩子一些三角形去分,就可以了。
(2)在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定理时,要注意向学生渗透归纳推理的方法。
在小学乃至初中,学生接触的推理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简单地讲,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法。归纳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数学里的许多公式、定理等都是靠归纳法发现的。因此,归纳法常被认为是发现真理的重要方法。如:教材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就运用了归纳法。见教材43页,在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呈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3个角度数的和。另一种是用撕拼的方法把一个三角形的3个角拼在一起,从拼成的是平角,得出3个角的度数和的度数。不管用什么方法,教材都是列举了所有类型的三角形(即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通过验证知道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的内角也是180度,最后归纳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教材的这种编写意图,教师要注意向学生渗透,使学生体验归纳推理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高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动手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标准》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学43页这个红点时。这里的动手操作环节不能省略,因为学生对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是没有经验基础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亲自动手围,亲身去体验,再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反思,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逐步抽象出结论。我们经常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着的三句话来说明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里,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让学生动手围一围是很有必要的。要说明一点的是,探索所用的小棒要长短、粗细都要适度。(要有两根小棒加起来短于第三根的,也有大于第三根的)以保操作的有效性和结论的准确性。(比如说你准备的小棒的长度,没有两根的长度加起来的和比第三根小棒短的情况,只能得出两条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小棒时可以摆成三角形,得不出如果其中的两条小棒的长度小于第三根,则摆不出一个三角形的结果)。
(4)难点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角形的内角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探索并非是一件容易的是,因为一般的学生很难想到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平角,这种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即便告诉他可以量一量三条边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他也不知道把其中的两条边加起来在与第三条边相比较。(用孙晓天老师的话说,经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和风风火火闯九州以后,学生还是研究不出来个钉卯来,教师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作必要的提示和点拨,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率。
(5)三角形分类的教学要把握好分寸。
有关三角形的分类问题,教材是分两个不同的标准进行编排的,第一个标准是按角分,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第二个标准按边分,认识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不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又包含等边三角形。但按边分类难一些,为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内角的特征。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如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在教学此部分知识时,出示这样一个练习题:信封的外面露出三角形的一个的一个角,且这个是一个锐角,让学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因为学生只看到了1个角是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
4.注意的问题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
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这里对三角形的认识的落脚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由原来的直观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如在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等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升上到理性认识。使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的以提升。
(2)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学生探索新知所用。
a研究三角形特性所需要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模型或者是框架。
b研究三角形分类和三角形内角和所需要的各种三角形纸片,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所需要的小棒等。
(3)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本信息窗设置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操作目的。(也就是你这个操作活动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只有明确了研究的问题,才能在边操作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归纳和提升,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完成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单凭个体的活动是有一定的困难的,需要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开展。提高思维能力。
5、自主练习
46页第9、10题48页第16题
(五)本单元提出研讨的几个问题
1.在实验和验证时,经常用到归纳法,教学中应如何体现这一方法?
2.小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有形式,无实质的小组学习时有可见,你认为,应如何走出这个误区?
3在角和三角形的认识学习中,如何处理手-口---脑三者的关系?
认识三角形课件【篇7】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第24页“想想做做”第1~3题。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与方法。例题1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并抽象出图形,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型概念。例题2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来“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更多的是关注它是什么,而忽视它为什么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添加了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角”中引出三角形,找到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后,回过来让学生给三角形取名,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名称存在的理由。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1、图形王国里有许多图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板书:认识)
2、你想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了解这个新图形的哪些方面呢?
1、同学们,赵老师要来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谁的记性最好,准备好了吗?
2、多媒体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锐角三角形、圆。(2秒后隐去)提问:刚才出现的图形中哪种图形最多?再看一遍
4、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补充板书:三角形)
5、(出示例题1的图片)你能在这张图片中找到三角形吗?
在我们身边你能找到三角形吗?(指名说)在教室里你能找到三角形吗?
6、谈话:生活中的许多物体上都有三角形,一起来看看。
1、感受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三角形,,那你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小组活动)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沿三角尺的边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④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3)同学们真棒,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三角形。请看黑板,这个图形认识吗?请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你能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吗?(指名到黑板上画)
(4)你会把角变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能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5)通过刚才的做一做和现在的变一变,你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三角形了吧?
不过啊,我们生活中还是习惯叫它三角形。
(1)同学们会做三角形了,下面我们要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拿学生作业交流:你是怎么画的?(画三角形时我们可以先确定它的三个顶点。)
(2)这三个点能画在同一条直线上吗?看来啊,只要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两相连就能够画出三角形,那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
3、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围一围,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可以把每一次所用小棒的数据记录在作业纸的表格中。
(2)交流:谁来说说你选了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3)同学们每次都是选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里面又有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先来观察这个三角形(6cm5cm10cm)。
(4)仔细观察,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引导学生发现:6+5>106+10>55+10>6
(5)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这个三角形(4cm5cm6cm)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
(6)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出示6cm4cm10cm)
(7)出示(4cm5cm10cm):指出:再次说明两条边的长度和要大于第三边,但现在有两条边的长度和等小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请同学们思考:在判断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两边之和都算出来和第三边作比较?
1、老师这里还有几组线段要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下面我们要采取抢答的形式,老师说开始,你就可以站起来回答,看看哪位同学的反应最快。好吗?
2、放学后老师还要去趟少年宫,请看(出示地图),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呢?你是怎么想的,能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吗?
(1)有一个活动角,已知这条边是2cm,这条边是5cm,请问第三条边可以是几厘米(填整数)?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短边是5cm,另外两条边可以是几厘米?
(3)如果三条边的和是5cm,三条边分别是几厘米?
刚才同学们都想了解新图形的名字、样子、特征,现在都了解了吗?谁愿意把你了解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听一听。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了解他的性质。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画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二、学习探究
1、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小组实验,体会特性
师小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学习三角形的概念让学会上动手制作理解,总结什么是三角形?
师小结:有三条县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有几种三角形
按角的大小分: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钝角三角形(一个角是钝角)
直角三角形(一个角是直角)
按边的长度分: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让学生分别说各种三角形特点
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掳
5、三角形三条边有什么关系?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学习画高
三、巩固练习
四、我学会了吗?
让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交流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按角的大小分: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钝角三角形(一个角是钝角)
直角三角形(一个角是直角)
按边的长度分: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让学生分别说各种三角形特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掳
三角形三条边有什么关系?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认识三角形课件【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5+4>66+4>67+4>68+4>69+4>6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认识三角形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5+4>66+4>67+4>68+4>69+4>6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认识三角形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角、平角及周角、平角、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度的角。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的内和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4.能够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了解平角、周角,系统认识角,教的大小的比较,角的度量和分类,画角;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征,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全面认识角和三角形。
教学难点:
画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上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是
1.选取现实的物品作为素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3.内容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4.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措施:
1.灵活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现实情境。
2.要重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科学组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4.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知识构建。
5.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认识三角形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到一般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具:三角尺 小棒 直尺 七巧板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观察这张图片,你能从图片里找到三角形吗?
对,在这里。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见到过三角形?
指名说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探究
1、同学们,请拿出你的小棒,在桌面上摆出一个三角形。
我们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2、请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不要画的太小哦。
请你到前面来,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同学们,我们像刚才一样,将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就是一个三角形。(课件)
齐读一遍,注意要重读红色字体。
3、下面老师要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课件)
认真观察,下面哪一幅图是三角形?为什么?
(第3是三角形,因为只有它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其他都不是。) 说的真好,三条线段必须要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线段的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每两条边之间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
请大家在自己刚才画好的三角形上标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同桌探究交流,你找出了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
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请你到前面来,在老师三角形上标出所有的边、角和顶点。
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孩子你真棒,谢谢你,请回座位。
5、大家请看,方格纸上有4个点,从这4个点中任选3个作为顶点,都能画一个三角形吗?你有什么发现?哪三个点可以,哪三个点不可以,为什么? 请在答题纸上第2题中画一画,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有小组已经完成了,请你给大家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B.C.D三点不可以画一个三角形,因为这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 所以我们发现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画一个三角形。
6、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你知道图中画的是什么吗?这是一个人字梁,是建造房屋时房顶的结构,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和底边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请看答题纸上第3题,想一想,量一量,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指名回答。
(量的是中间最高的那条线段,它和底边互相垂直。)
7、如果我们把人字梁所表示的三角形画下来,就可以这样表示出它的高和底。(课件出示三角形的高和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
底。齐读这句话,注意重读红色字体。
怎样利用工具规范的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呢,请看屏幕演示。(课件)看清楚了吗?
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拿出三角尺,让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慢慢向顶点移动,移动到顶点时,画出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要画成虚线,标出垂足,写上高和底。(板书)学会了吗?
请大家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
师巡视,指导画法 。同学们画的高真好,那么大家猜一猜,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每个顶点都可以向对边画一条高,所以三角形有3条高。)
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8、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请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记录下来,注意测量时取整厘米。
指名说,注意说法的规范:第一个三角形底是3厘米,高是2厘米。
三、巩固
同学们,下老师想请大家参加一个闯关游戏,看看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到底好不好,大家想参加吗?有信心顺利通关吗?
第一关,(课件)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完成答题纸第5题,可以同桌边交流边画。
完成的小组把笔放下身体坐正。
指名板演,评讲。画第三个三角形的高时,你有什么发现?
(画出的高跟三角形的一条边重合了)
这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叫直角三角形,我们的三角尺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是),举起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哪个角是直角,组成直角的两条边是它的直角边,如果用它的一条直角边作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三角形的高,如果用另一条作底,这条就是三角形的高,那如果用这条边作底呢?两条直角边还可以作三角形的高吗?不可以,这时高需要画出来。
第二关,请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底5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完成答题纸
第6题。指名板演。
同学们请看,这些三角形都是底5厘米高3厘米,,同桌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底和高都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第三关,请看要求。
用七巧板拼三角形。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
(1)选两块拼一个三角形。请拼好的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2)用三块拼一个三角形。请拼好的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3)你还能用几块拼一个三角形?到前面展示。(4块、5块、7块) 同学们,闯关成功,你们太棒了!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了会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回答。
认识三角形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通常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按角分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的意义,并会正确地作三角形的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和分类。
1、说一说: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请你说说看,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形状是三角形的?
3、议一议: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3)请你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出示一些三角形:
(1)你能不能给上面的三角形分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如果学生分不出,可做适当的`引导。)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
(3)可用下面的图来表示这三种三角形的关系:
师画三角形的高。
说明: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或对边延长线)画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顶点的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底边的延长线也要用虚线表示。
(2)请找出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