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教师选几张学生剪得好的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
找出不同的剪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
生2:他们的大小也不同。
生3:他们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生4:这些图形上都有一条折痕。
现在你们把你自己剪的图形重新对折一下,你们会发现他们怎么样?(两边完全重合)是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回答自己理解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这条折痕应该给它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对称轴)
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灯笼、衣服等)
三、实践操作,深化认识。
1、组织活动——折一折
(1)每个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折一折。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折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折法。
(3)学生认识对称轴,中间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小结:通过折、画,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么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图形。
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得直线叫做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看下面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找一找下列哪些数字、汉字、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3、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五、回归生活,体会美感。
1、谈一谈: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欣赏生活、艺术、自然、建筑、剪纸等领域的对称之美。
六、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折痕——对称轴
数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经历4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体验运用口诀的优越性;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4的口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问题情景的探索,使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连加算出得数,编制4的乘法口诀;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找规律记忆口诀,使学生会用口诀解决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难点:熟练运用口诀完成表内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谈话:小熊家的红果树丰收了,他要做成糖葫芦,一串4个,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小熊怎么也想不出来?谁能帮帮他?
2、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一串需要4个红果,两串需要多少个?3串、4串……呢?
学生一边数数一边填表。
2、能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制出口诀吗?
3、组织学生独立列式、编制口诀、全班汇报学生独立列式,编制口诀。教师板书
4、谈论总结熟记口诀方法。
三、实践应用。
“说一说”“连一连”
学生组内练习。
独立完成连线任务。
板书设计:
小熊请客
红果有几串 123 456789
红果有几个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
2.会利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纸条的高低不等和高低相等形象直观引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开学至今大家都长高了不少,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身高。谁愿意来比?(请两个小朋友)
大家看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下面请小朋友三人一组,自由组合,两人比身高,另一人说说比的结果,互相轮流进行。
2.出示投影P18第一题
图上有谁啊?(小胖和小丁丁)(小强和小胖)(小亚和小巧)
谁来比一比他们的身高,说一说比的结果
(1)小丁丁比小胖矮,小胖比小丁丁高。
(2)小强和小胖一样高。
(3)小亚比小巧高,小巧比小亚矮。
二、新授
1.出示P18第2题第一张图
请小朋友说一说图意。
师并介绍小于号画小于号,开口的方向表示大,合拢的方向表示小。一起书空小于号。
师:一个单位的计算条比三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数学表达方式是1
念作1小于3。
用心爱心专心
谁来说?(多请几个)
练一练
摆计算条左边放2个,右边放5个,先互相说一说图意,然后写一写。
左边放1个,右边放4个,(独立完成,写一写)
2.左边放2个,右边放2个,问:现在是什么情况?
2和2相等也就是2等于2。等号两边开口一样,表示相等。一起书空等号,然后在书上写等号。
3.猜想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哪个符号?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名字,也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形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猜想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A:形状,上黑板画一画
B:名称
C:解释形状
D:说图意
师:大家讲得真好,正如大家想的,确实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大于号,谁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大于号?
一起书空大于号。
4.请学生观察三组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大于小于看左边,尖头小小是小于,开口大大是大于。
5.练一练:同桌合作摆学具,并写一写。
编一编,说一说
出示学具:○○●●●我们把它们看作是巧克力,你能编个故事吗?
(左边有2块巧克力,右边有3块巧克力)
2个单位的计算条比3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所以2小于3。
三、巩固练习
1.P18的第三题
2.P18的第四题的左边3列(要求独立完成)
3.比一比,赛一赛P18的第四题的右边3列
4.在()里填数。
用心爱心专心
5>(),3(),()3
5.发散思维练习
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四、总结
用大于,小于和等于号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比较高矮,比较多少等。
作业设计:练习册P11习题集《比一比(2)》
板书设计:
小与,等于,大于
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班有40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毛线的过程,知道线有直线与曲线之分。从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
2.在观察比较中掌握三种线的特征。
3.体验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
难点:建立直线,射线。线段的模型。
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说出判断的'根据。
师:小马虎感谢你们帮他解决了难题,他呀非常佩服大家的判断推理能力。说到判断推理,有一个人在这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看!他是谁?(柯南)
给警察叔叔帮忙:
案发现场,从目击证人口中得知作案人是外省口音,年龄是40岁左右,男性,
通过排查找出了一些嫌疑人,这些是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你知道作案人是谁吗?
1、110105199311299155
2、420504196806052136
3、310245196902134521
4、332625196712203578
3.联系实际,开阔思维。
(1)了解身份证的用处
师:你们知道身份证主要有哪些用处吗?
(银行取款、邮政取款、坐飞机、贷款、住酒店、登机、贷款、开户、更改户籍资料等。 )
师:身份证能反映一个人的多种信息,所以一定要保管好,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同时今天课上的身份证号码也要注意保密。
师: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意思用文字能表达吗?既然可以,为什么还要用数字编码来表示呢?
(用数字能简洁明了的表示一大串信息,不会混淆。 )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我为十多亿人的信息!可见用数字来反映信息是多么的简洁明了,这也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板书:简洁)
(2)走进生活,了解其他编码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身份证上的数字,其实呀,在现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象身份证这样的数字编码,你能举个例子吗?
(邮政编码,银行帐号、电话号码、车辆号码……)(欣赏图片)
四、运用编码,设计编号。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给自己来编一个学号呢?
(出示活动要求:1.这个学生编号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2.这些信息打算分别用什么?3.代码的顺序怎样编排?)
2、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在编号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简洁方便,有规律,不能重复,唯一)号码上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入学年份、班级、学号)
3、学生尝试独立编码。
4、作品展示
5、小结:大家真能干!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编好了一个学号,而且反映出了这么多的信息,老师一定把你们的这些好建议、好方法转告给校长,让他来采纳大家的这些建议和方法,你们乐意吗?
五、课堂总结,引申探究。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课后调查。
活动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了解邮政编码所反映的信息。
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二、出示自学指导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三、探究新知,自主探索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四、当堂检测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五、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六、 抽查清
下面是本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记录
动画片:12人 电视剧:10人 体育:9人 新闻:8人
把上面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回答问题。
节目 动画片 体育 电视剧 新闻
人数
(1)喜欢( )电视节目的人数最多。
(2) 共调查了( )名同学。
种类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书
数量 20本 35本 45本 40本
(3)如果是你看电视,你会选什么节目?
下表是二(2)班图书角的藏书情况
(1)哪种书最多?
(2)图书角的藏书共有多少本?
(3)图书角要买一批新书,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用加和减(一)、(二)中学习的口算解决假日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因此,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是学习本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也是对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与巩固,并且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在场景图中安排了表演文艺节目、拍照、浇树、拾废电池等内容。每幅图都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前三幅根据图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对话以及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之后,还可尝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在拾废电池这项活动中,教材只给了三名学生拾的节数,把问题留给学生提。可见,假日小队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教材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假日小队活动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已经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你喜欢吗?你参加了哪些活动?
学生谈体会,教师赞许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
春蕾小学也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我们一起去参观,高兴吗?
出示课题假日小队。
[评: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很有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整体感知。
提问:观察假日小队的场景图,你看到春蕾小学的同学在假日里开展了哪些活动?
在学生回答后板书:表演节目、拍照、浇树、收集废电池。
2.表演节目。
出示表演节目情境图(一)。
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分析题意,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这些问题,再分组解决。在分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
表扬:同学们善于思考、乐于合作,顺利解决了问题,真棒!
出示表演节目情境图(二)以及部分文字这是第19个节目,后面还有4个节目。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句话,并让学生体会这是第19个节目就是连同这个节目在内共演了19个。提问:你能根据这句话提出哪些问题?怎样回答?(分组学习,再集体交流。)
表扬:同学们大胆思考,想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3.拍照。
出示拍照情境图以及文字已经照了29张,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
提问:根据这两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接着出示问题: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
提问:要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你能在图中找到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汇报交流情况。
表扬: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是聪明的孩子
4.浇树。
出示浇树场景图,再相应出示对话和问题:一共有35棵小树苗,还有8棵树苗没有浇,已经浇了多少棵?
提问: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集体交流。
5.收集废电池。
出示收集废电池情境图以及三个女孩的对话。让学生给这三个女孩分别取名字。
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会解答吗?先想一想,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是智慧小博士。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呢
[评:这一环节注重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小组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适时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欢乐。]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谈话:我们也开展了假日小队的活动,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问题?
每个小组发一张活动统计表:
参加跳绳比赛的有12人
参加迎面接力的有31人
参加拔河比赛的有20人
学生A收集了27张图片
学生B收集了9张图片
学生C收集了30张图片
学生分组学习,根据活动统计表,提出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自己解答。比一比,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解答也正确,评出冠军组。
谈话:想一想,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正确解答。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评:把学习数学再一次和学生熟悉的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数学,并使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竞赛形式的小组学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小组内的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领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总结
谈话:今天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快乐。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先说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再说给老师听一听。
[评: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愉快。让学生自己谈收获,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起到巩固、深化、总结的作用。]
[总评]
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 把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2. 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熟悉的情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眼光;3.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会思考、会探索、会合作,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4. 教师的评价适时、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数学教案 篇8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长方体有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有条棱,可分组,的条棱的长度相等.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说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以及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教师设疑:这个图形的长、宽、高都相等,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呢?这样的长方体又叫什么形体?这节课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操作,认识特征.
(1)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纸盒,分组观察并讨论.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点?
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
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3)操作:按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正方体,再量一量它的每条棱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观察比较,找到关系.
(1)长正方体异同点:
(2)长正方体的关系.
三、反馈练习.
1、下面图中哪个是正方体?棱长是多少?正方体有几个完全相同的面?
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操作练习.
(1)用2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摆几种?(6种)
副标题#e#
每种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①宽1厘米,长24厘米,高1厘米;
②长12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③长8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④长6厘米,宽4厘米,高1厘米;
⑤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
⑥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2)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8个)
(3)有一块形状如图的硬纸,把它按照虚线折叠,能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按照图中的形状,剪一块硬纸折折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作业 .
1、说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再说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分米.
2、分别计算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向上的面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