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网>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5-03
1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范文10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4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我忍不住笑到:“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一想,还说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有一回考试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还认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医生在写治疗方案时,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啊。”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蜷缩一下腿,就有可能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做事,只求应付。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2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3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