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 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
查看更多与“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集合19篇”相关的文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笑笑、淘气、小斌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了贺卡的示意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谁画的像。
1、出示图。
2、观察图,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
4、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他们是怎么画的?
5、小组汇报
笑笑:我画的图,宽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4厘米,长1.5厘米相当于实际的6厘米。
淘气:卡片的长和宽的比是6:4也就是3:2,所以,我画的图长和宽的比也是3:2
小斌:只要长比宽长一些就行。
6、画的图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得出: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和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相等,二是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等)来画,画的图才像。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以量出原来的长和宽,再将它们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的像。
活动二、画一画
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全班交流。
活动三、探究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汇报。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能针对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
说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各自特点。
二、看图分析,回答问题
1、电脑课件呈现下面三幅统计图。
获得信息,学生回答
条形: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扇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看书
试说,讨论
汇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直接看出29届获得的奖牌最多;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出金牌数的.变化;扇形统计图能看出29届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学生互相说说特点
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
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
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奥运会
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数量的变化
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
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
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三、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三种...
查看更多与“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相关的文章
本篇文章是栏目小编为大家特地精选关于“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内容,经过细心整理而成。制作出优质的教案课件是教师成功授课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撰写时务必不要草率应付。只有精心设计的教案才能为教师的教学注入新的灵感和力量。感谢您选择我们的网站,并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我们的文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参与系统、全面整理知识的过程,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比较熟练掌握比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回家先整理本单元知识,作好交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学完了本单元知识,今天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梳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1.方法回顾
(1)以前我们是怎样整理单元知识的?
(2)你们昨天回家是这样整理的吗?
(3)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1)抽2位汇报整理结果。
(2)根据学生的整理,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
(3)展示教师整理的结果,说出整理思路(展示)。
比例比例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
正比例意义[x=(一定)]
应用
反比例意义[x=(一定)]
应用
3.教师小结整理知识的情况
三、复习本单元知识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生齐练)。
教师:通过前面两个题的复习,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使学生明白比表示两个数,有两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2.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②行驶一段路程,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过的转数。
③=5x,和x。
④x=24,和x。
(2)说出下列各组中的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能组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时间,路程。
②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
③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
(3)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①先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②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③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比例关系。
(4)用比例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练习十四第6题)。
①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排成5列需要90人,排成24列,需要多少人?...
查看更多与“最新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合集11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