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投影出示)
1.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 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
(引导学生说出: 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 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2、出示课本第77页情境图,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初步感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
(一)教师讲解……像98%、60%、65%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二)自学探究
1、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
(3)会读、写百分数。
2、学生自学课本第77、78页。
教师巡回视察,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以有目的的讲评。
小组内解决疑难问题。
3、全部逐步汇报。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3)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i教师写出一个百分数让个别学生读出。
(4)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教师出示数个读作让学生写出如: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 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4、同桌互说、互写百分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写出下面的百分数(30分)。
百分之四十 百分之二十四点七
百分之一百二十
2、读一读下面百分数(30分)。
35% 74.8% 56.03% 102.3% 98% 66.8%
3、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40分)。
2% 15% 120% 98% 100% 0.0001%
(1)今天上课,积极举手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 )。
(2)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
(3)只要同学们认真听讲,这个单元的及格率一定会达到( )。
(4)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 )。
(5)我校学生的近视率高于(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看,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
小组内讲评、订正。
教师对学生进行用眼保健、专心听讲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游戏...
查看更多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课件”相关的文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笑笑、淘气、小斌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了贺卡的示意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谁画的像。
1、出示图。
2、观察图,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
4、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他们是怎么画的?
5、小组汇报
笑笑:我画的图,宽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4厘米,长1.5厘米相当于实际的6厘米。
淘气:卡片的长和宽的比是6:4也就是3:2,所以,我画的图长和宽的比也是3:2
小斌:只要长比宽长一些就行。
6、画的图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得出: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和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相等,二是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等)来画,画的图才像。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以量出原来的长和宽,再将它们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的像。
活动二、画一画
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全班交流。
活动三、探究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汇报。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能针对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
说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各自特点。
二、看图分析,回答问题
1、电脑课件呈现下面三幅统计图。
获得信息,学生回答
条形: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扇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看书
试说,讨论
汇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直接看出29届获得的奖牌最多;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出金牌数的.变化;扇形统计图能看出29届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学生互相说说特点
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
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
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奥运会
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数量的变化
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
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
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三、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三种...
查看更多与“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相关的文章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的内容和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第26页“练一练”第6题。
教学目标:
1.会分析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审题,找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含义,找单位“1”,将文字、图示、算式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初步构建分数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秋天来了,森林里的小动物正在举行第十届动物车展,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图画上有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
第十届动物车展第一天成交量为50辆,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问题是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辆?
师:这是一道“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理解题意,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1)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的(这里的表示的不是数量,而是指第二天增加的成交量是第一天成交量的)。
师:这里的是辆吗?如果不是那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定不是,汽车怎么可能出现辆。
生:增加了,是指第二天增加的成交量是第一天成交量的。
师:对。这里的是一个分率,它的单位“1”是第一天的成交量。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就表示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多了第一天成交量的。
2.画图表示第二天的成交量。
学生理解题意后可试着描述,师生共同画出图形。
在画图时注意分析:
(1)确定单位“1”后先画单位“1”,即第一天的成交量。
(2)再画第二天的'成交量,可以提问第二天的成交量线段画的比第一天的长还是短,为什么(因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所以线段要比第一天的长)。长出的这段要画多长(表示第一天成交量线段的)。
(3)然后分析示意图中每部分表示的意义。
第2条线段中,和表示第一天成交量的线段相对的这段表示它和第一天成交量相等,多出来的这段表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的成交量,也就是第一天成交量的。
3.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自己列式,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路,再汇报。
可能会有两种意见:(1)先求比第一天增加了多少;(2)先求第二天成交量是第一天的几分之几。这两种意见教师都给予肯定。
生1:我是先求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了多少辆,50×=10(辆),再求第二天的成交量50+10=60(辆)。列成综合算式是50+50×。
生2:我是从图中看出第二天是第一天的(1...
查看更多与“2024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十四篇”相关的文章
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文章,它符合您的要求。我们对于该领域的不同主题进行了分类整理,以供您学习。学生们能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学习,而这离不开老师们辛勤准备的教案。每一份教案和课件都需要我们认真编写。通过学生们的反馈,教师们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况。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快速而准确地判定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学对策:
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讨论,总结出自己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年历片,补充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一年有12个月,有3l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2、谈话: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
小明说: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__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准备过生日呢,我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那天送给他。可20__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提问: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二、主动建构
1、探究活动一。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20__年和20__年的年历卡,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__年的哪一天出生的?
反馈:找到了小明弟弟的生日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小结:20__年2月的天数和20__年2月是不同的。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__年2月29日出生的。可20__年的2月只有28天.没有29日,所以小明在20__年的年历上找不到2月29日。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揭示课题:认识平年、闰年)
谁来说一说20__年和20__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
活动:这样一来.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是不一样的,你能很快算出像20__午这样的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肯定"365一l=366天”的算法)
2、探究活动二。
拿出年历表观察1997—20__年2月的天数,完成下面的问题。
(1)先和同组同学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2)你还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反馈:谁来汇报一下,从1997—20__年2月的天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提问:那么公历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各小组在1997-20__年这12个年份中找几个平年和几个闰年,分工计算这些年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汇报计算结果和本组的发现。
归纳:除以4没有余数的数是...
查看更多与“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七篇”相关的文章
本篇文章是栏目小编为大家特地精选关于“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内容,经过细心整理而成。制作出优质的教案课件是教师成功授课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撰写时务必不要草率应付。只有精心设计的教案才能为教师的教学注入新的灵感和力量。感谢您选择我们的网站,并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我们的文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参与系统、全面整理知识的过程,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比较熟练掌握比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回家先整理本单元知识,作好交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学完了本单元知识,今天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梳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1.方法回顾
(1)以前我们是怎样整理单元知识的?
(2)你们昨天回家是这样整理的吗?
(3)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1)抽2位汇报整理结果。
(2)根据学生的整理,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
(3)展示教师整理的结果,说出整理思路(展示)。
比例比例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
正比例意义[x=(一定)]
应用
反比例意义[x=(一定)]
应用
3.教师小结整理知识的情况
三、复习本单元知识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生齐练)。
教师:通过前面两个题的复习,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使学生明白比表示两个数,有两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2.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②行驶一段路程,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过的转数。
③=5x,和x。
④x=24,和x。
(2)说出下列各组中的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能组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时间,路程。
②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
③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
(3)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①先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②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③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比例关系。
(4)用比例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练习十四第6题)。
①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排成5列需要90人,排成24列,需要多少人?...
查看更多与“最新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合集11篇)”相关的文章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分数的应用(三)》,这一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个知识点,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以及已知标准量和分率求比较量,这节课是已知比较量和对应的分率,求标准量,它是这个单元最难的一个知识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是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打算分四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复习旧知,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找出标准量,说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式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今年产量比去年增产二成;
工作效率提高了15%;
苹果的质量比梨的质量少10%;
生产成本降低了15%。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弄清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红太狼要灰太狼去买菜,他用手中20%的钱买葱,40%的钱买白菜,买白菜的钱比买葱的钱多4元,它手中有多少钱?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上分四步进行。
1、出示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获取表中的信息,比较相关数据,说出自己的发现,即通过比较:可以感受食品支出总额在逐年减少,而其他支出总额在逐年增多,家庭的总支出也逐年增加,从而体会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2、简单介绍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恩格尔系数。
3、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三类问题,如1985年食品的支出比其他支出多总支出的百分之几?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百分之几?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百分之几?在这里重点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标准量是否相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4、解决实际问题:1985年我家的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1985年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首先让学生读懂题意,尝试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时,把画得又快又好的线段图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可以借鉴一下。然后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指名汇报解题的方法;最后课件演示学生的各种解题思路,比较各种算法,此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每个学生理解透彻。
第三步: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四道练习题
1、到了1995年我家的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
1995年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2、到了20xx年,我们的生活更好了,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都分别占了总支出的50%,让学生猜想一下,其他支出中都有哪些支出?然后出示: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20%,食品和教育支出一共是7000元,这一年总支出多少元?
3、我儿子买了一本《少年百科全书》,现在书店的书一律九五折出售,这样比原价便宜6元。这本书原价是多少元?
4...
查看更多与“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范例10篇)”相关的文章
今天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的精选好文,请先把此页面收藏以便您未来再次访问。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差异性。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的:1、理解圆柱体积的意义。2、初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体积。3、了解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理猜测能力、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圆柱体、圆柱形的胡萝卜、刀等。
一、复习旧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请同学们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1、将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2、把圆分的等份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
师:鼓励。(方向要明确,有促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合作)
多媒体显示: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师: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生:略。
师:(表扬,能比划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多大吗?)
师: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生:略。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导入新课。
1、师:根据体积的含义,想一想,什么叫圆柱的体积?生:略
师:(出示任意圆柱)你能估计一下这个圆柱的体积吗?(师相机鼓励、指导,更多的学生参与。)
师:拿出你们准备的圆柱,同桌估计一下体积,记录下来。
师:如果你想得到准确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学生去猜测,师进行指导、鼓励。)
2、(引导学生完成猜测体积公式)
(如果学生猜对)师: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对的呢?(师要等待)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师: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行吗?
3、学生尝试。
(各小组合作,分好工,用课前准备好的萝卜或其他试切拼,教师尽可能多参加每个小组的活动,进行指导。)
)
(教师尽可能地参加与多组活动,并指导组与组之间的互评)
4集体交流。
师:自己认为成功的小组请举手,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失败了,下次再来。请成功的小组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拼的。
生:略。
师:鼓励。指导。
师:切拼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小组讨论)
(教师相机教学)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这样的证明你们信吗?(信、不信)
师:怀疑好,为什么?(辩论,时间不要长。让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字母推导)
三、知识的应用。
师:计算圆柱的体积需要哪两个条件?(略)
(出示例题,学生试做)指名(后进生两两合作)板演。学生评价,注意保护不足者。
师:认为自己没有错误的同学举手。(回应课开始的估计,拿出引入时估算体积的圆柱。)
师:如果请你测量所需要的数据,你打算测哪些数据比较方便,底面积吗?
(当然底面积不...
查看更多与“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分享12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