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散文最没有味道,不痛不痒亦不轻不重。见不到宏大的场面、激烈的冲突,甚至连主人公都可以缺席。现在再不敢说这种没有见识的狂言妄语,恨自己被刻板印象毒害,一耽误就是这么多年。
散文给人的感觉就如同孟晖在《妙饮沉香一缕烟》中,描写的宋人以沉香烟制作饮品的过程。将茶瓶倒扣于香炉之上,收集袅袅熏香,倒入滚烫的沸水,密闭一段时间后便可享用。与茶水的醇厚苦涩不同,这种用素馨花或檀香一类做成的“沉香熟水”自是甘甜可人。想想看,散文的语言多是细腻轻柔,作者把他所观所闻所读所感娓娓道来,好似缕缕香烟在屋中缓缓升腾,汇聚一隅。继而作者将视角放大,慢慢铺陈,就像那香烟静悄悄地拂过室内每一处角落。这时,突然有一句话说到你的心坎,那种感同身受让人激动得心跳加快,此刻的内心仿佛被注入沸水一般燃烧起来,唤醒尘封已久的记忆。文章戛然而止后,思绪尚不肯转移到别处,只待留自己与那些文字独处须臾。
最喜欢北岛的《北京的味儿》,酣畅淋漓,读罢意犹未尽。那是孩子们眼中的北京城,散发着上个世纪的味道。堆满墙根的冬储大白菜、大杂院里的浓烟滚滚、家门口槐树上的吊死鬼,如果不是跟着作者又回顾了一遍短暂的童年,北京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不是只剩下首都和雾霾?当看到那条熟悉到再不能熟悉的路线:从三不老胡同到地安门大街,头脑里那些已经退去颜色的画面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在馋猫小北岛的带领下,找回了那段欢蹦乱跳、无拘无束的时光。
《饿》和《报纸的故事》让人看到拮据中的知识分子的悲凉,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人终究逃脱不了现实与理想这对永恒的矛盾。是要将全身心投入到艺术,还是向“只有饥饿,没有青春”屈服?前不久某公众号推送了胡适的《一个故事》,编辑后的题目取为《胡适:柴米油盐的日子就算过了一生吗?》。讲述的是一个有才情豪气的人迫于生计碍于情面,工作结婚生子,三十岁的年纪已白了头发,再写不出好文章,而后逢人便问,“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后来又看到几篇忆顾城的文字,原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存在于幻想中,现实版的激流岛是种不出庄稼的山坡,破败不堪的小屋,没有水源的孤岛和违反当地法律要在三天之内杀死两百多只鸡的残酷。相信每个人在意气风发的年纪里都有过豪情壮志,甚至不光自己发誓还要许诺给别人。后来被生活一次次地压倒,在目睹了人生的艰难后,有多少人坚持了下来,又有多少人选择了苟且。《表弟》一文中面对表弟的不幸离世,作者说,“或许我倒可以庆幸,表弟选择那个明媚的夏日午后离开,心中一定还有大梦想和大爱,因为那时,他身后的世界还烨烨生辉,有青山翠谷,有侠客,有神。”在大风大浪过去后,耳边回荡起卡尔德隆的那句“人生就是一场梦,梦也是梦。”
这本书读得很慢很慢,想起韩寒在《皮囊》的序里写,“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对我来说,《给孩子的散文》就是第二种。阅读的时候时间停滞,全神贯注,就...
查看更多与“初中读书心得体会7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