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
而是描述性的定
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
查看更多与“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收藏”相关的文章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针对以上内容进行改写
教学目标:
1、能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设计图案。
3、欣赏各种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看到这些生活中美丽的图案,你想说什么?
3、揭示课题:图案设计
二、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
1 、提问:这个花瓣图案是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的?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展示各自的方法与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
4、鼓励创新。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小结:
这朵美丽的花瓣图案,原来是由基本图形a,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变换得到的。
6、提问:笑笑是怎样把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三、动手实验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1)作品展示。
(2)学生评价。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教学难点:
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
查看更多与“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的文章
为了确保上好课,老师们在准备教案课件时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草率从事。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不漏掉重要内容,避免出现遗漏情况。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供大家在工作学习中参考,切勿盲目转载或抄袭他人的作品!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多读书,可以与主人公卑可怜之人,笑可鄙之士。读书是超越时空间的邂逅。你会感受李白攀登天姥峰的潇洒;杜甫登临五岳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1词两首
1、会背诵、默写、解释这两首词。
2、《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这首词写出了词人郊游时的愉悦,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3《如梦令》中“醉”表明词人 心情愉快,是开怀畅饮的结果。“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日暮”和词人“醉”了,也可能是词人兴致很高,流连忘返。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 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心情。
4、《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张志和,号“烟波钓徒”。
词中了描绘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5、《渔歌子》中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雨小,鱼肥,穿了蓑衣,戴了斗笠,渔翁已经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了,实际是“不想归”,原因是不愿再涉足朝廷的风浪.透露出词人淡泊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6、《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我知道的词牌还有:清平乐、忆江南、水调歌头、沁园春、西江月。
4、兴尽:兴,兴致。
尽了兴致,游兴得到满足。 不须:不必,不一定要。日暮:夕阳西下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5、拓展:
(1)与荷花有关的诗句(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垂钓的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3)春天的风、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由“细雨”想到)
(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2螳螂捕蝉
1、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万分危险的,使吴王打...
查看更多与“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五篇”相关的文章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教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思路的具体体现。根据您的提要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有用的信息:“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建议您将此页面收藏以供参考!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
查看更多与“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十三篇”相关的文章
经过细心的考虑栏目小编为您编辑了“六年级数学教案”。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查看我们的官网!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8——51页的内容。本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等后续学习平坡架桥。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标题: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一、教学主题:数学运算技巧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复习巩固前面学过的数学运算技巧,学会灵活运用;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数学运算技巧进行问题解决。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灵活运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数学运算技巧,并进行简单复习,如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等。
2. 教师出示一道综合运算题:1.6 + 4.3 - 0.8 + 2.5 = ?,让学生自己计算,并互相核对答案。
3. 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将自己的解题过程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
第二课时:
1. 教师出示一道较复杂的运算题:25.3 - 12.7 × 3.1 + 2.6 = ?,要求学生自己计算,并写出解题过程。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思路。
3. 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复杂运算的解题思路。
第三课时:
1. 教师出示一道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应用题:小明每天早上6点出发上学,花20分钟走到学校。他以10分钟的速度走了5分钟,然后以15分钟的速度走了10分钟。他是几点到达学校的?学生们想想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并尝试自己解决。
2. 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释自己的思路和解题思想。
3. 教师讲解出题者的答案...
查看更多与“最新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十篇”相关的文章
我们热情推荐一篇精彩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章。教案课件是教师课堂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工具,需要教师用心设计好教案课件。教案作为课程展开的指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重点在于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的例2.第12页的例3和第1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4~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师生各备一易拉罐,并把上下面用彩纸包好,剪刀、胶水、圆规、白纸一张、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渗透思想
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我想让它站起来,你有什么办法吗?
小结:原来在一定条件下平面可以“化直为曲”。
⒉把这个圆柱形的纸筒打开后是什么形状?
小结: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曲面可以“化曲为直”。
⒊揭题:这节课将运用这个知识来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板: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
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爱喝饮料,今天我们共同带来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
师引导:我们就来先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商标纸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圆柱的侧面积)
1.引导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商标纸的面积呢?
②全班交流: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再展平。
③小组合作探究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听清要求:先独立剪开商标纸展开,再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接头处忽略不计。
④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指名上台拿着学具汇报,生。(师再追问:通过刚才同学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呀?学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⑤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再次追问:为什么?(补充板书)
⑥小结:你们真不错,巧妙地运用化曲为直,探讨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①现在请你计算一下这罐椰子汁所用商标纸的面积(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长约是 厘米,高约是 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②解决例2
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直接告诉你底面周长,例如怎么算?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指名一生板演,集体反馈。
③思考:要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④小结:如果没有直接...
查看更多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12篇”相关的文章
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是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候啦。教案是实施完整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您可以在以下资源中寻找与“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的知识资料,并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相关更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沟通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
2、复习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沟通算理之间的联系,使所学数学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3、指导渗透复习整理方法,提高学生复习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法则及其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
沟通算法、算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请学生说,教师必要时补充。
(2)师: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生2: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这些关系有什么用途?
生1:可以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的检验。
通过此项复习,使学生既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联系,又让学生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师: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减法与除法之间呢?
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1:加法和乘法都是把一些数合并成一个数,不同的是乘法是把相同的一些数合并成一个数。
生2:减法和除法都需要“分”。减法是把一个总体分成几个部分,知道一部分,求另一部分,除法是需要平均分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加法和乘法都需要合并,而减法和除法都需要分。那你有没有发现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思考后汇报。
生:乘法和除法不管是合并还是分,它们中的每一份都要是相同的。乘法要求是“相同的加数”,除法要求是“平均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完成下面的板书
加法减法
“合”逆运算“分”
乘法除法
在复习中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合作建构加减乘除之间联系的网络图,并通过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现了学生对四则运算意义的自主梳理与建构、自我内省与评价,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互相完善,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四则运算的法则。
(1)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出示356+478=1089-693=问:这是什么加减法?
生:整数加、减法。
师:整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接着出示2、13+3、8=8、5-3、89=
问:这是什么加减法?怎样计算?
生: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吗?
生: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能个位与个位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
师出示
问:这是什么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怎么办?
生1:分数加、减法。
生2:不能直接相加减。
生3:应该先通分。
师: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生:使分数单位一样。
师:为什么要使分数单位一样?
生:分数单位一样才能直接相加减。
师:对。分数单位一样时才能直接相加...
查看更多与“2024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的文章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师编写教案课件时不能马虎处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是密不可分的。经过整理,本文作者为你编辑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你能将这个信息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的例2.第12页的例3和第1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4~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师生各备一易拉罐,并把上下面用彩纸包好,剪刀、胶水、圆规、白纸一张、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渗透思想
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我想让它站起来,你有什么办法吗?
小结:原来在一定条件下平面可以“化直为曲”。
⒉把这个圆柱形的纸筒打开后是什么形状?
小结: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曲面可以“化曲为直”。
⒊揭题:这节课将运用这个知识来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板: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
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爱喝饮料,今天我们共同带来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
师引导:我们就来先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商标纸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圆柱的侧面积)
1.引导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商标纸的面积呢?
②全班交流: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再展平。
③小组合作探究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听清要求:先独立剪开商标纸展开,再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接头处忽略不计。
④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指名上台拿着学具汇报,生。(师再追问:通过刚才同学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呀?学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⑤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再次追问:为什么?(补充板书)
⑥小结:你们真不错,巧妙地运用化曲为直,探讨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①现在请你计算一下这罐椰子汁所用商标纸的面积(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长约是 厘米,高约是 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②解决例2
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直接告诉你底面周长,例如怎么算?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指名一生板演,集体反馈。
③思考:要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
查看更多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九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