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网>

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3-12-11
1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十三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教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思路的具体体现。根据您的提要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有用的信息:“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建议您将此页面收藏以供参考!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1】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

查看更多
2 最新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十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

经过细心的考虑栏目小编为您编辑了“六年级数学教案”。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查看我们的官网!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8——51页的内容。本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等后续学习平坡架桥。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2)

标题: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一、教学主题:数学运算技巧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复习巩固前面学过的数学运算技巧,学会灵活运用;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数学运算技巧进行问题解决。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灵活运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数学运算技巧,并进行简单复习,如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等。

2. 教师出示一道综合运算题:1.6 + 4.3 - 0.8 + 2.5 = ?,让学生自己计算,并互相核对答案。

3. 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将自己的解题过程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

第二课时:

1. 教师出示一道较复杂的运算题:25.3 - 12.7 × 3.1 + 2.6 = ?,要求学生自己计算,并写出解题过程。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思路。

3. 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复杂运算的解题思路。

第三课时:

1. 教师出示一道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应用题:小明每天早上6点出发上学,花20分钟走到学校。他以10分钟的速度走了5分钟,然后以15分钟的速度走了10分钟。他是几点到达学校的?学生们想想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并尝试自己解决。

2. 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释自己的思路和解题思想。

3. 教师讲解出题者的答案...

查看更多
3 2024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是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候啦。教案是实施完整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您可以在以下资源中寻找与“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的知识资料,并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相关更新!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沟通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

2、复习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沟通算理之间的联系,使所学数学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3、指导渗透复习整理方法,提高学生复习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法则及其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

沟通算法、算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请学生说,教师必要时补充。

(2)师: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生2: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这些关系有什么用途?

生1:可以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的检验。

通过此项复习,使学生既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联系,又让学生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师: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减法与除法之间呢?

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1:加法和乘法都是把一些数合并成一个数,不同的是乘法是把相同的一些数合并成一个数。

生2:减法和除法都需要“分”。减法是把一个总体分成几个部分,知道一部分,求另一部分,除法是需要平均分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加法和乘法都需要合并,而减法和除法都需要分。那你有没有发现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思考后汇报。

生:乘法和除法不管是合并还是分,它们中的每一份都要是相同的。乘法要求是“相同的加数”,除法要求是“平均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完成下面的板书

加法减法

“合”逆运算“分”

乘法除法

在复习中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合作建构加减乘除之间联系的网络图,并通过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现了学生对四则运算意义的自主梳理与建构、自我内省与评价,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互相完善,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四则运算的法则。

(1)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出示356+478=1089-693=问:这是什么加减法?

生:整数加、减法。

师:整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接着出示2、13+3、8=8、5-3、89=

问:这是什么加减法?怎样计算?

生: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吗?

生: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能个位与个位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

师出示

问:这是什么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怎么办?

生1:分数加、减法。

生2:不能直接相加减。

生3:应该先通分。

师: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生:使分数单位一样。

师:为什么要使分数单位一样?

生:分数单位一样才能直接相加减。

师:对。分数单位一样时才能直接相加...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